《离婚》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好为执导,赵有亮、丁嘉丽、李丁主演,于1992年上映。
该片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小职员老李不满足与文化水平差异悬殊的妻子的婚姻,渴望生活中能有些诗意,但几经周折,最终梦想落空的故事。
赵有亮 饰 老李
丁嘉丽 饰 李太太
备注
李丁 饰 张大哥
陈小艺 饰 马少奶奶
刘佩琦 饰 小赵
唐纪琛 饰 吴太太
吕齐 饰 吴太极
管宗祥 饰 邱先生
华文 饰 邱太太
马迎春 饰 孙先生
演员赵有亮
财政所二等科员,大学毕业,为人诚实、腼腆而又充满幻想。他认为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婚姻的不得意,而是婚姻制度根本不该要,不过,他还是听张大哥的话乖乖把妻子儿女接到北平。然而,家属的到来只是让他更加苦闷和孤独了。
演员丁嘉丽
老李的妻子,出身农村小康人家,吃苦耐劳、朴实憨厚,但没有多少文化、缺乏风度教养。初进城时她对北平的装束、礼仪等既不适应又好奇,拼命想学城里太太的样儿,好讨丈夫喜欢。
演员李丁
老李的同事,保守、爽快的老北京人。他思想与“良心”统一,言行一致,最热衷于做月老,自创了一套“以婚治国”论,尽力促成每一个姻缘,也断然不赞成离婚。他看出老李可能有潜在的离婚倾向,极力劝导对方把家眷接来,以防患于未然。
演员陈小艺
老李房东的儿媳妇,温柔娴静、知书达礼、心灵手巧,但却遭到丈夫的遗弃,常常神色忧郁。见到她以后,老李就把自己对“诗意”的向往寄托在她身上。
演员刘佩琦
财政所的科员、老李的同事,为人阴毒、虚情假意,是个恶棍。他趁着张大哥急于救儿子出狱的机会,不但大敲竹杠,还妄想把张大哥的女儿搞到手,企图人财两得。
演员唐纪琛
老李同事吴先生的太太,作风强悍,因为行伍出身的丈夫要纳妾而大闹“离婚”,结果,在吵了不少架、流了无数次眼泪后,还是决定和丈夫与他的妾凑合过下去。
张大哥是个保守、爽快的老北京人。他最热衷于做月老,自然也就反对离婚,可眼下和他同在财政所的科员老李却产生了离婚的念头。老李有位乡下妻子和两个孩子。为避免他们离婚,张大哥帮助老李把太太和孩子接到北平。李太太对北平的装束、礼仪等都不适应。她感到狼狈和好奇。财政所的同事们听说老李接来了乡下媳妇,都闹着让他请客。爱捉弄人的小赵背着老李把李太太和孩子接到饭店,存心让他们出丑,老李深受刺激。第二天,老李又一切如故,第一个来到财政所,碰巧所长也破天荒地早来了,并交办老李一些公事,这下引起了全所上下的议论。小赵以为老李是所长的心腹,非要给老李还席。李太太在席间结识了吴太太和邱太太。她们都怕丈夫厌倦自己,便常常一起交换些整治丈夫的经验。
老李院里住着的马少爷与一年轻女人私奔,把年轻俊美的媳妇扔给了母亲。老李对马少奶奶却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在她身上编织着爱的罗曼史。不久,张大哥家里爆出新闻:他的儿子被抓进了牢狱。老李帮助张大哥到处奔走想办法,但没有人肯出力。无奈,张大哥只好去求小赵帮忙。虚情假意的小赵答应帮忙的用意是想把张大哥的女儿秀真搞到手。年轻漂亮的秀真还真的把恶棍当成了情人,这使张大哥伤透了心。善良、老实的丁二爷在张大哥家帮闲,他看透了小赵的险恶用心,以秀真的名义将小赵约到池塘边。第二天,有人发现了小赵的尸首。
张大哥的儿子被放了出来,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吴先生被撤职后又找到了新职业,一直闹着离婚的吴太太,在吵了不少架、流了无数次眼泪后,还是决定和丈夫与他的妾凑合过下去。一向以文学学士自居的邱太太没想到邱先生偷着在外纳了妾,这下一贯以离婚相要挟的邱太太软了下来,屈服于丈夫对她的背叛。一天,马少爷突然带着情人回到了家里,他的母亲坚持将马少爷的情妇赶出了家门。小马夫妇又和好了,但老李的梦破碎了。于是,他辞职不干,带着全家回乡下去了。财政所又恢复了往日死水般的生活。
制作人 孙勇(制片主任)、傅德海(制片主任)
原著 老舍
导演 王好为
副导演(助理) 杨少铎
编剧 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 李晨声、刘晓明(副摄影)
配乐 张丕基
剪辑 苏鸿文
道具 杨允铭
美术设计 郝静远
造型设计 邵杰、麻双颖、刘丽
服装设计 冯维娟
灯光 张增祥、孙鸿臣
录音 刘晓东、王连仲(副录音)
布景师 周文彩
将老舍的小说《离婚》搬上银幕,最初是舒乙向导演王好为提议的,因为《离婚》是老舍最喜欢的作品却从未被影视化。在重新阅读这篇小说后,王好为发现,虽然小说表面上没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义,但深刻之处在于它对灰色人生的否定,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即使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仍有现实意义。于是,王好为和李晨声自告奋勇向北影厂提出改编这部作品。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93年 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摄影 李晨声 获奖
最佳道具 杨允铭 获奖
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女配角 陈小艺 获奖
该片以细致的笔触刻划了一个性格复杂、内心世界充满矛盾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这是一部意蕴丰富、思想深邃、形神兼备的“灰色幽默”片。同时,编导把老李和马少奶奶的爱情线处理得细致而有韵味,他们很恰当地运用传统的“欲擒故纵”“烘云遮月”“以景托情”等手法,使老李心目中的“诗意”时常一闪而过或朦朦胧胧。影片忠实原著,准确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也力求保持原著的神韵与风格。特别是从一个具体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诗意”,非常难能可贵。稍感不足的是,小说的语言幽默的优点在影片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电影艺术》评)
该片的创作者准确地捕捉住了原著的意蕴内核,以一个个活生生的银幕形象从容地展示了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仍能叫观众动心的故事的始末,从影片的改编、导演、摄影到演员的表演都很有特点。但在还原原著艺术质地方面还留有缺憾。小说《离婚》所体现的幽默风格对该作品来说是十分要紧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幽默色调较浓,特别是老李被迫请客受窘等情节处理得很是精到。可是,影片没有保持住这种风格,越往后发展越沉重,有些地方让人感到甚至全没了“老舍味儿”。片中的“老李”似乎与小说中的原型有些变异,始终给观众以“正面人物”的印象,俨然是位与旧秩序反复抗争而失败的英雄。尤其是故事结尾处,老李携妻小离开北平回乡下之后,影片创作者将小说的最后一笔做了改动,也表明改编时在老李这个人物把握上不无偏差。(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评)
该片序幕里的笼中鸟镜头是来源于小说《离婚》法文译本对小说的解释,法文译本的标题就是《打开一条缝隙的樊笼》。
该片的经费只有107万人民币,连搭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老北京场景都不够。因此,李晨声在编写剧本时,就考虑了经费的因素,场景尽量从微观入手。再加上当时搭景技术达不到要求,所以剧组就全部用实景拍摄。
为使该片富于京味,导演王好为不仅对服装、道具、光线处理都要求严格,还特别找了北京老艺人专门录制了各种各样各个季节的叫卖声,以增加地域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