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表逢寒食》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属五言律诗。此诗前四句通过重点突出岭南较原始淳朴的习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风土民情的深深眷恋;后四句通过描写岭南三月的景象,让诗人想起了昔日洛阳节日的繁华,直抒对记忆中洛阳的浓浓的思念之情。此诗写羁旅乡愁,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岭表逢寒食1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2。
洛阳新甲子3,何日是清明4。
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5。
帝乡遥可念6,肠断报亲情。
1.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即岭南。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过此节须禁火三日,吃冷食,故称。相传,此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之推与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曾割股肉供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复国为晋文公,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贤,子推坚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2.饧(xíng):饴糖一类食品,用麦芽或谷芽加粮食熬成,是寒食节应食品。
3.新甲子:朝廷颁布的新一年的日历。
4.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5.轩车: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后亦泛指车。
6.帝乡:指京师。
岭南没有寒食节,春天也见不到饧糖。
洛阳已是新年,而岭南没有寒食节,更不知何日是清明?
花柳争相趁早开放,高车驷马为迎送客人满路奔驰。
怀念远在京师的父母,如今远流异地,深恩无法报答,而痛苦得肝肠寸断。
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期间对张易之兄弟十分宠幸。杜审言、崔融、阎朝隐、宋之问等一批文人与张氏兄弟诗文唱和,摊了阿附之嫌。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两张,很多文人皆受株连。沈佺期于是年春被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崇左县)。作者到达驩州之后,到了寒食节时,未见到有饧可食,十分悲凉,感慨之至,创作了这首诗。
沈佺期,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唐高宗上元(674—676)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及谗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诗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此诗前四句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眷恋。每到寒食节,汉人都要祭奠祖先,禁火三日,吃冷食。这原是中原地区很流行的节俗,然而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岭南,却享受不到这个节日的气氛,因为岭外根本就没有寒食节。诗人便采用“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的发问,由于岭南风俗与中原稍异,无寒食禁火,无饴糖应节,因无寒食,也就不知清明是何日,把岭南较原始淳朴的习俗有重点的突出,以此来表达对家乡风土民情的深深眷恋。
后四句写实景,于是帝都那“花柳争朝发”的春天美景,“轩车满路迎”的车马人流,昔日洛阳节日的繁华,浮光掠影般展现在眼前。颈联恰到好处为尾联作了铺垫,直抒对记忆中洛阳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作者到此便更想念远在京师的亲长,此一去南疆,何时能回,亲恩未报,不觉痛断肝肠。全诗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忻州师范学院教授孙育华《古代诗词曲名篇选编》:羁旅乡愁,情真语挚,凄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