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豆腐脑的特点是色白洁净、鲜嫩柔软、味浓辣香。虽半固体则搅而不散、折而不断。调料多样,制作精细也是豆腐脑独特之处,如醋要加上五香调料熬后才用,加工过的醋闻着香、吃着酸、宜存放。辣面要过筛才能用油泼。这样辣子入碗就浮而不沉。在洁白的一碗豆腐脑中,加入食盐、姜、蒜泥、酱油、五香醋、油泼辣子,真是红白相映,引人食欲。
1、将大豆逐粒拣净,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约2至8小时(夏季2至3小时,冬季5至8小时)。待豆瓣发白时,捞出,倒入钢磨,随磨随加水,磨成细豆浆。
2、用过浆布,绑在木制的平十字过浆架上,吊在铁锅上。倒入豆浆,陆续注入少量的水,用手不断摇动,将豆浆滤入大锅内,用旺火烧开。在烧的过程中,用木勺把豆浆舀起、倒入,重复几次,装入桶内。将熟石膏用清水化开,放入瓦缸内,将桶内的豆浆趁热倒入,停约5分钟,即成豆腐脑。
把胡萝卜切成细丝,水发黄花切成段,水发粉丝截成段。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烧开,倒入湿淀粉略加搅动,放入胡萝卜丝、水发黄花、水发粉丝,水开即成卤汁。
豆腐脑分为春、夏、秋季及冬季两种调法:①春、夏、秋季的调法:将豆腐脑用特制的平勺舀入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香醋、辣椒油,再淋入芝麻油即成。②冬季的调法:将豆腐脑舀入碗内,浇入卤汁三四调羹,再放入精盐、酱油、香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少许即成。
乾县豆腐脑制作历史悠久,据传豆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以大豆(陕西叫黄豆、白豆)为原料,“磨豆为乳脂,名曰豆腐”。随后传入民间。豆腐的姊妹品豆腐脑随之出现。因其洁白如玉,柔软细嫩,犹如动物的脑髓,故名。早在唐代,乾州豆腐脑即为当地名食。
传说清雍正年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有一乾州厨师,此人擅长做豆腐脑,做得特别好吃,年羹尧很喜欢吃,后来这个人告老还乡,年羹尧叫其他厨师为他做豆腐脑,年吃后觉得味很差,一怒之下,将厨师杀了。这样只得将乾州的那个厨师叫来制作豆腐脑,味道特别好吃,年极为高兴,便问:“你做的豆腐脑为什么这么好吃?”这个厨师说:“我家乡的人不论男女都会做这种食品,一般用豆汁加石膏制作而成,给你做的还另加鱼髓。”
到了光绪时,有个农民叫毛老大,他不用井水改用河水,调料中加少量的鸡汤,这样制成的豆腐脑洁白光亮、鲜嫩柔软、筋而不散、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