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古称治水、㶟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河流全长74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5‰,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黄河”“浑河”之称。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而且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1950~1960年代,先后在上游修建了册田、友谊、官厅三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9.6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3402平方公里,下游设置了永定河泛区、三角淀以蓄洪滞洪,开挖永定新河入海河道,基本解决了洪涝问题。
永定河除上游两支桑干河、洋河外,干流上较大支流有:妫水河、清水河、湫河及泛区的天堂河、龙河、中泓故道,下游分洪道则有:永定新河、永金引河等。
桑干河流域面积25840平方公里,上源有二:一是发源于山西宁武县西南管涔山的恢河,一是发源于山西朔县东北的源子河,两河在朔县东汇流后始名桑干河。桑干河略偏向东北流,经山阴、应县、大同、阳高、阳原、宣化、涿鹿等县,沿线左岸有口泉河、御河以及若干小河汇入。右岸有黄水河、浑河、壶流河以及若干山溪汇入。自灰河及源子河汇流处马邑村到御河入口为大同盆地,自御河入口下行到西册田,进入册田山峡,在东册田出峡。出册田山峡到阳原附近河面开阔,在化稍营附近有壶流河自右岸汇入。再向下约10公里,是石匣里山峡入口,在涿鹿县的朝阳寺进入涿鹿平原,自朝阳寺下行约30公里到朱官屯,与洋河合流。
上源有三河,即东洋河、南洋河和西洋河。东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四顶房村附近,西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西洲村附近,南洋河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三河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北沙城乡柴沟堡附近岸庄屯汇流后称洋河。洋河右岸纳洪塘河、左岸纳洗马林河、城西河、城东河、清水河、盘长河、泥河等,流至怀来县夹河村,又纳妫水河,至年朱官屯与桑干河汇合。
又名怀来河,发源于北京市延庆区(原延庆县)东黑汉岭,西南流,贯穿延庆、怀来(河北)两县的平原,在旧怀来县城(现官厅水库边缘)下游约15公里处自左岸汇入永定河,全长70公里。河宽150~300米,纵坡1/1800左右,流域面积约850平方公里。有支流8条。主河道建有中型拦河闸1座,支流上建有佛峪口水库、古城水库。1983年与白河堡水库补水渠沟通,白河水由此流入官厅水库。
发源于昌平区(原昌平县)西部的长峪城,又名老峪沟,南流约20公里汇入永定河,流域面积214.5平方公里,河流长度29.8公里,平均纵坡2‰。
发源于门头沟区西部的灵山脚下,名大西沟,在杜家庄以下与发源自黄塔的大南沟汇合,下行至清水村,又与发源于寺上的大北沟汇合,三个源头汇合后名清水河,向东偏北行经斋堂、军响等地至青白口流入永定河,河长约28公里,平均纵坡1‰,流域面积为538.7平方公里,约占门头沟区面积的一半。
原是龙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兴区(原大兴县)境内永定河畔北天堂及立垡村一带哈蟆洼,由永定河透堤水汇集成河。河道流向基本上平行于永定河,在南各庄附近进入安次县境,后经白家务、南汉,在小五龙村东与龙河汇流。1961年于大兴区(原大兴县)朱各庄附近另开辟新河,经河北省安次县更生闸,于南寺垡村东约1公里处汇入永定河,名为新天堂河,故现属永定河流域,从此,天堂河即纳入永定河流域,全河长37公里,流域面积328.21平方公里。
上源亦发源于大兴区(原大兴县)立垡村附近,其在北京市境内的主要支流有四,即大、小龙河、旧天堂河和田营排水沟。大龙河位于京津铁路以北,小龙河位于铁路以南,两河在河北省安次县徜户营村西汇合称为龙河。1957年大兴区(原大兴县)改建小龙河,河道上移至大兴区(原大兴县)白塔村与大龙河汇合,然后沿永定河泛区新北堤东南流,在裴家务分为两条尾闾,一条向东流经天津市的大南宫村汇入龙风新河;另一条为新龙河,在东张家务附近穿越新北堤,进入永定河泛区,折而东流,在杨营附近汇入永定河。全河流域面积250.33平方公里。其中,支流小龙河为71.56平方公里,大龙河58.14平方公里,合流后的龙河段21.52平方公里,田营排水沟57.41平方公里,旧天堂河41.70平方公里。北京市境内河道全长(包括大龙河在内)26.7公里。
永定河流域东邻潮白、北运河,西接黄河流域,南界大清河,北为内陆河;流域地跨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5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面积47016平方公里,流域长度515公里,平均宽度91公里,流域平均比降2.85‰。
流域中,其中山区为45063平方公里,占95.8%,平原1953平方公里,占4.2%。从恢河源管涔山东麓至屈家店闸永定河长694.1公里。流域内有山西、内蒙、河北、北京及天津五省市、自治区的43个县、市,人口720万人,耕地面积2200万亩。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60~650毫米之间,多雨中心沿军都山、西山分布,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内蒙乌盟及山西雁北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官厅到三家店一带是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450~650毫米,北京及河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多雨年与少雨年相差2~3倍,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
永定河古称治水、㶟水,又名卢沟河、浑河,是一条善徙、善淤、善决的河道。
七八千年前的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后东北行,过北京城北,向东北与温榆河合。后逐渐南移,最南夺过白沟河河道,至雄县、霸县一带合圣水(琉璃河)、拒马河后东流入海。其实,永定河的迁徙之道,也可分成北、中、南三道。北道,即通县以北之道;中道,为通县以南至天津以北之道;南道,即天津以西至雄县、霸县之间的河道。
西汉以前,永定河统称治水。商周时,治水已脱离了北道,向南移至古蓟城北,穿过北京城中部,大致是高粮河河道,东行至古雍奴城(香河县南)附近与沽水(白河)会,开始行中道。战国时,永定河上游同前,下游不在香河南入沽,而是继续沿现代北运河的西侧南流,到武清循现代北运河河道,于泉州(武清西南城上庄)合于滱水。
西汉时期,海岸线又回升到天津附近,治水独流在天津北入海。东汉以后,永定河称水,仍循西汉故道于古雍奴城附近汇入潞河(白河),行中道。
三国时,水改道南徙,过蓟城南,下游仍循西汉故道于古雍奴城附近汇入潞河,行中道。魏嘉平二年(250年),刘靖镇守蓟城,先后在梁山(石景山)附近修戾陵堰和向东开车厢渠,改变了河流方向,使水从北岸流入车厢渠,东行过八宝山北、北京城北,向东在原通县北合于余水(温榆河),主流又一度行北道。
晋时,永定河仍同三国,北、中道并存。到公元5世纪,车厢渠断流,使高粮河成了断头河。
北魏,永定河仍循三国、晋河道东南流,到香河附近汇入鲍丘水后一直向东,过宝坻后向南,循现代蓟运河入海,属于中道。
隋代,永定河称桑干水,仍循北魏故道过蓟城南向东南流,到武清北入潞水。隋大业四年(608年)开凿的永济渠,基本上沿用了这条河道。
唐代以后,永定河逐渐南移。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除去永济渠存在外,另有两条河道。一支从石景山行现代永定河河道到卢沟桥,向东南经大兴、安定、廊坊,于武清附近合永济渠(中道一支从卢沟桥继续循现代永定河河道南流),从辛庄别现代永定河河道东南流,经固安、永清、后奕,至信安附近汇入巨马水(南道)。
北宋(960~1127年)时期,永定河仍如唐代,中道、南道并存。只是作为永济渠上源的桑干水已逐渐枯变为支津,中道已逐渐变为主流。政和元年(1111年)的永定河河道便是。
进入12世纪初的金代,卢沟河(即永定河)河患开始频繁。作为永济渠的支流已彻底断流,成为古河道,仅留存着北宋时期的中道和南道。据《金史·河渠志》记载,“(大定)十一年(1171年)十二月,省臣奏复开之,自金口(即石景山)疏导至京城北入濠,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又据《金史·世宗纪》记载:“戊子(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卢沟决于上阳村,湍流成河,遂因之。”从此之后,永定河河道再向北京西南摆动,南道成为主流。大定二十九年的永定河河道便是。
元至顺元年(1330年),卢沟河主流又回到金时中道,从石景山行现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狼窝口附近向东南流,经大兴、安定、廊坊,以下分为三支,一支经落垡,至泉州故城南入西潞水(即北运河);一支向东南流,经七里淀、屈家店,于青光附近汇入拒马河,为当时的主流(南道);另一支向南经横亭、左奕,在黄堤以南入拒马河(南道)。另外,据《元史·河渠志》记载,从石景山向东还有一条人工引河(金口河),大致经北京城南、大郊亭南,于通县的张家湾附近汇入西潞水。
明代以后,永定河洪水愈趋严重,迁徙改道更加频繁。
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明代初期的永定河态势为:“(卢沟河)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
洪武十六年(1383年),卢沟河从卢沟桥行现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金门闸别现代河道南流,经半截塔、赵家务,于高家庄合于界河(南道)后,又东流经霸县、信安、王庆坨,至天津汇入卫河。该年还对永定河进行疏浚,范围为固安至高家庄40公里。
永乐二年至十年(1404~1412年),浑河(即永定河)经固安向南,仍走现道,在霸县北循界河故道东流至天津。
天顺元年(1457年),永定河由金门闸南下,经杨先务、半截塔、林成、南孟、霸县,至苑家口入玉带河(南道)。
成化七年(1471年),下游淤塞,浑河又北徙经古界河故道,经霸县城北东流。二十一年,浑河由牛驼向东南流,至青口行黄家河故道(南道),从青口东流为界河,经信安、王庆坨、杨家河,于天津汇入卫河。到弘治十一年(1498年),浑河又向南徙,改走蜈蚣河(南道),从夹河向东流,经霸县南、信安南,至王庆坨附近入三角淀。
嘉靖元年(1522年),浑河又发生了一次大变化。从霸县徙至固安县北的十里铺,经现代永定河河道东流,至纪家庄、孙家垡附近分为两支,一支东流经韩流镇、横亭、旧安次县南、七里堤,至武清入潞河;另一支南下入永清县界,合界河东流入淀。
隆庆元年(1567年),浑河东支又从横亭向南流,经左奕、调河头东入三角淀,后来发展为主流(南道)。
万历元年(1573年),浑河由十里铺向西南流,经固安城西,至金铺刺分为两支,一支沿牤牛河河道南流;另一支向东南流,经韩寨、青垡、李家口,到采木营入界河故道东流,至王庆坨以东入淀。十年,卢沟河决堤,水失故道。从卢沟桥以下分成两支,一支经大兴、安定、廊坊、屈家店,循元代卢沟河故道东南流,于屈家店南入三角淀。南道另一支循现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固安又分成东、西两支:东支经永清、后奕,东南入三角淀,南道西支从固安南下,大致仍循牤牛河故道入玉带河(南道)。
明末清初(1595~1698年),永定河在庞各庄、礼贤、旧州、旧安次县和金门闸、杨先务、南里、蒲落垡之间来回摆动。最南曾到过南里、蒲落垡、咎岗、张岗一带,夺现代大清河河道东行(如顺治十三年,1656年);最北曾到过鹅垡、庞各庄、礼贤、旧州一带入三角淀(如崇祯元年至十六年,1628~1643年)。因此,此时的永定河有无定河之称。
永定河由于堤防的不断延伸和完善,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在河槽中逐年堆积,使河床急剧抬高,堤防不断决口,进而又促使不断加高堤防,如此循环往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永定河曾大规模疏浚筑堤束水,固安以北河身开始稳定,从此便称为永定河。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行了人工改道。《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挑河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经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汇东安澜城河,出霸州柳岔三角淀,长一百四十五里,达于西沽入海,赐名‘永定’”。人工改道后,迫使永定河向东向流,经永清汇合于澜城河(霸县信安镇东北),经三角淀到西沽、入北运河。
到民国27年(1938年)的240年间,永定河主要在双营以下的南北大堤之间迁徙改道,其形成的泛区名曰三角淀,仍属南道。
康熙三十七年以后,永定河下游大约稳定了40年。到乾隆以后,河患又日益增强,仅乾隆前期的30多年间,改道就有6次之多。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决北二工堤(堤的异体字),溜注求贤村引河,至永定河下游入海。旋即断流,又漫南头工堤,水由老君堂、庄马头入大清河,凡筑南堤百余丈”(《清史稿·河渠志》)。
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定河河势北趋,水由黄花店下注。二十年,六月大雨,北岸七工漫塌,开引河,由旧河身稍南,直至黄花店,东抵西洲。九月,水复故道。
道光三年(1823年),永定河由南八工堤尽处决而南,直趋汪儿淀。十一年春,河流改向东北,迳窦淀,历六道口,注大清河,汪儿口始塞,水由范壅口新槽复归王庆坨故道。十四年,宛平界北中、北下汛决口,水由庞各庄循旧减河至武清黄花店,仍归正河尾闾入海。良乡界南二工决口,水由金门闸减河入清河,经白沟河归大清河。三十年五月,上游山水下注,河大涨,北七工漫,由旧减河迳母猪泊注凤河。
同治三年(1864年),因河日北徙,去路淤浅,于柳坨筑坝,堵截北流,引归旧河,展宽挑深张坨、胡家房河身,经东安、武清、天津入海。八年,由直督请于南七工筑截水大坝,两旁修筑圈埝,并挑浚中洪,疏通下口。十年,南岸石堤漫口,夺流径良乡、涿州注大清河入海。十二年,南四工漫口,由霸州牤牛河东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六工、北中汛先后漫溢,由韩家树汇入大清河,遂挑浚大清河积淤10多公里。二十五年,直督裕禄鉴于永定河水浑善淤,从前下口遥堤宽20多公里,分南、北、中三洪。后因南、中两洪淤垫,全由北洪穿凤入运。因而提出治理海河、畅通尾闾等主张。光绪三十年后,进行加宽取直,并于南七工放水东行,傍淀达津。
由于永定河在南北两大堤间反复变迁改道,致使三角淀迅速淤积,堤内地面已高出堤外地面3~6米。民国28年(1939年)2月26日,永定河发生大水,在梁各庄处决口,永定河改道,河水从三角淀北堤和京津铁路与路堤间下汇,当年秋季堵闭,后又被冲开,永定河水改由梁各庄口门东流,原河道遂废。至2000年代,基本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