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笋原产地广西柳州及南宁,分布于柳州、来宾,在广东、江西等地也有广泛分布。
1、西牛麻竹笋
西牛麻竹笋,广东省英德市特产,因主产于该市西牛镇而得名,具有鲜嫩、爽口、笋味香浓的特色,享誉广东省内外,具有“蔬中第一珍”的美誉。
2、紫荆山麻笋
广西桂平市紫荆镇历来有种植笋的传统,因为当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产出的竹笋具有色白肉嫩、味道好、品质高的特点。
3、分宜野山麻竹笋
分宜野山麻竹笋产自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野山麻竹笋自古视为“菜中极品”,主供熟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煮食、炖食、蒸食、腌食,也可制成干品食用。
麻竹笋一般头比较大、尾尖尖的圆锥体。它们的外壳呈黄褐色,表面布满了细细的绒毛,仿佛披上了一件柔软的外衣。剥开外壳,露出里面的嫩肉,色泽鲜嫩,晶莹剔透。这些嫩肉犹如一根根翠绿的丝带,缠绕在一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麻竹笋常见于河流两岸、村边路旁,引种至广西南部;适生于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喜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和沙壤土,要求年平均气温20℃,繁殖方式可母竹移植、栽培种植。
选择石山地区土层较厚、湿润的壤土或砂壤土作造林地,如山坡中下部、房前屋后等,冬季挖好种植穴,穴的规格应根据石山区土壤分布、厚度等实际情况而定,通常要求长50厘米、宽50厘米、深30厘米,造林前下足基肥,常用厩肥、绿肥等,每穴施20-30千克,若再混合复混肥1千克、磷肥1千克,可促进母竹早生根,早发笋,造林效果更好。基肥必须与土拌匀,才可定植。
1、除草松土
新造幼林当年和第2年,竹林尚未郁闭,林内杂草容易生长,每年要除草松土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8-9月,种于洼地的竹林可全面松土,种植于石山中下坡的可坎状进行;成林后每年6-10月锄草,将锄倒的杂草铺在竹丛基部,既呵遮荫保湿,腐烂后又可作肥料用。成林深翻松土1-2年1次,时间在12月至翌年2月,松土既可改良土壤,又可防止害虫在土里越冬。松土深度15-20厘米。
2、抗旱
石山区土层厚薄不一,保水性差,土壤较土山更易干旱。为促进竹丛发笋,有条件的地方,在雨季未到前,每1-2周淋水1次。在6-10月,出笋季节,若遇6-7天不下雨,应及时淋水,保持土壤湿润。
3、施肥
麻竹笋生长快,产量高,吸收土壤养分多,要通过施肥及时补充营养物质,才能保证竹林正常生长。速效性化肥在5-10月出笋期施放。依据少量多次的原则,幼林每年可施4-8次,每30-45天施1次,根据林地土壤肥瘠、竹丛大小和竹材采伐量,每次每丛施尿素或碳氨0.1-0.3千克。笋用成林施肥可结合采笋作业,每次在采笋留下的笋穴内施尿素或碳氨0.1千克,既可及时补充竹丛消耗的养分,又不因为一次施肥过多,竹丛吸收不完而造成浪费。材用成林若不采笋,也应每年施肥1-2次。出笋期施肥对增加笋产量和提高竹材质量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与水灌溉或降水相结合,如果土壤干燥,竹子吸收养分能力降低,施肥效果无法发挥。施放农家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在石山区应大力提倡。冬季结合松土工作施放农家肥,每丛20-30千克。施肥时距竹丛30cm开环状沟,施肥后盖土。
4、扒晒与培土
在石山区洼地、平缓坡地种植的笋用林,每年3-4月,将在竹丛蔸部周围的泥土扒开,露出笋芽,曝晒15-20天,以提高温度,促进笋芽早萌动,同时也便于施肥。4-5月,重新培土。培土能保持竹笋幼嫩,延长竹笋细胞分蘖时期,竹笋个体增大,从而提高笋材产量和质量。
5、覆盖促笋
结合抚育,将杂草、竹叶等覆于竹丛根茎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秋冬季节覆盖厚20-30厘米的玉米秸秆、碎稻草等易腐烂发酵的有机物质,通过增温保湿促进竹鞭多发笋、早出笋。
麻竹笋出笋期为5-10月,5-6月为出笋初期,7-8月为盛期,9-10月为末期。为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材产量,于出笋期间严禁闲人及牲畜进入林内破坏,并注意笋期害虫防治,及时挖掉不能成竹的退笋。麻竹笋出笋初期和盛期(5-8月)的竹笋占当年出笋总量的85%以上,笋体粗壮,成竹质量好,材用林应尽量留养,后期生长的竹笋数量少,细弱,成竹质量差,可挖取食用。笋用竹林为增加笋产量,初期和盛期的竹笋要全部挖取,留养母竹应在9月初进行,每丛选留粗壮新竹3-6株,新竹在竹丛中应分布均匀。每年冬季,每丛留选4-6株枝叶茂盛的2年生竹株,将其余老竹砍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