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屯寺坐落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东岸的吾屯村,分为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离县城7公里。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吾屯寺与年都乎寺、郭么日寺、卧科寺并称“隆务四寨子寺”。
吾屯寺是收藏热贡艺术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寺院,许多热贡艺术精品存于该寺。寺中的壁画、堆绣、彩绘和雕塑造型生动,工笔精细,色彩艳丽,充分表现了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吾屯寺是青海省留存珍贵文物较多的寺院之一。
1、吾屯上寺
吾屯上寺亦称“森格央上寺”,藏语称“华丹群觉林”,意为“吉祥法财洲”,建于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正殿长约30米,宽约20米。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东7公里的五屯上庄东侧。该寺前身为投毛寺,第四代寺主智格日俄仁巴玛海木达瓦,为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弟子,自此,吾屯上庄寺成为隆务寺属寺,属格鲁派。正月祈愿法会为全寺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正月初七日举行跳欠仪式,规模较大。该寺大经堂和昂欠建筑完好,1981年元月报猴开放后,重建弥勒殿,由扎西然丹任寺管会主任。吾屯上庄寺被誉为“热贡艺术学校”,寺僧擅长绘画、雕塑,数百年来出过不少高手名家。
2、吾屯下寺
吾屯下寺亦称“森格央下寺”,藏语称“格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正殿长约25米,宽约18米。位于隆务镇东7公里的吾屯下庄东侧,与吾屯上寺和年都乎乡的年都乎寺、尕沙日寺、郭麻日寺,保安乡的卧科寺等并称为“隆务四寨子寺”。据当地口传,吐蕃赤热巴巾时期,藏军在此戍边,曾建小寺l座,后人称之为“玛贡娘哇”。明代,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经师东科多吉嘉措;度扩建,改宗格鲁派。十七世纪中叶,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上迁投毛恰尕寺(该寺早已消亡,故址传在吾屯下部塔出),与玛贡娘哇合并,形成后来的吾屯下寺。此后,该寺曾三次修缮或改建。至1958年,吾屯下寺有大经堂、弥勒殿、护法殿各1座,茶房l院,昂欠5院约200间。吾屯下寺僧亦擅长绘画、雕塑。
1、大经堂
大经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地基为正方形结构,长宽约25米。1981年,在原始建筑基础上,进行重修。供奉主尊为像有阿低峡大师、宗喀巴大师、一世夏日仓嘎旦尖措、白度母等泥塑镏金像。
2、弥勒殿
弥勒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智格活佛落桑丹巴热杰始建,长约10米,宽约8米,供奉主尊为弥勒佛。1982年,由画师阿克尖措主持重塑了弥勒佛像。
3、观音殿
千手千眼观音殿建于2002年,由吾屯下寺画师扎西东知和扎西尖措师兄弟设计、 募资并由吾屯下庄广大信众参与修建,于2005年正式竣工,长约12米,宽约10米。供奉主尊为千手观音菩萨泥塑镏金像。
4、宗喀殿
宗喀殿建于1988年,按上师旦贝尖参的意愿,在桑格扎殿的遗址上,由画师阿克尖措主持塑像而建成,长约8米,宽约6米。供奉主尊为宗喀巴师徒三人像。
5、金刚殿
密集金刚殿建于2006年,由画师根顿乔知布和扎西东知两位设计、 募资修建,长约15米,宽约12米,主佛为金刚持佛、宗喀巴大师、一世夏日仓活佛等像。
6、解脱塔
时轮解脱塔建于2004年,基座为正方形,长宽约2米,高约5米,由吾屯下寺画师华藏设计、募资修建,塔顶供奉主尊为时轮金刚像和肉旦知合阔罗像。
交通
吾屯距同仁县隆务镇7公里,从隆务镇里打出租车前往车费10元左右,如果搭面的2元/人。吾屯下寺不收门票,但参观大经堂的话可能会被喇嘛要求供钱,10元左右即可。
每年农历6月16日至8月1日,吾屯下寺僧人会举行行夏座修心,也就是闭关修行,这期间拒绝妇女进入寺院,女性游客参观会相当不便。
地理位置
吾屯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
吾屯上寺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吾屯下寺始建于明永历二年(1648年)。明崇祯年间,隆务寺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多居嘉措扩建吾屯下寺,并改为格鲁派寺院。
17世纪中叶,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弟子智格日俄巴上迁投毛尕寺(该寺早已不存在,故址相传在吾屯下部塔山),与玛贡娘哇合并,形成了后来的吾屯下寺。此后,该寺曾三度修缮或改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吾屯上庄寺曾失火焚毁,1949年重建。
1958年,吾屯上庄寺建筑约5万平方米,有大经堂、弥勒殿和护法殿各1座,昂欠2院,茶房l院,僧舍108院,耕地l00亩,园林500亩,寺僧208人,其信仰者主要为本庄群众。
1958年和“文革”中,吾屯寺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珍贵文物被毁。
“文革”期间,寺院关闭。后经修建、重建,现有宗喀巴殿、弥勒殿、龙王殿等七座,内藏松赞干布时宝贝蝴蝶制成5寸无量寿佛像、三怙主铜像、金汁缮写的《解脱经》、喜饶嘉措大师的亲笔书信、间唐等珍贵文物。
1981年10月,吾屯下庄寺批准开放,重建僧舍40多院,新建辩经房、龙王殿和白塔l座,由根敦群佩任寺管会主任。
1982年,吾屯下庄寺重塑弥勒殿中弥勒佛像。
1987年,吾屯寺开放。
1、跳布扎
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中跳“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称为“打鬼”。这种宗教仪式神舞,在傩文化研究分类上,曲六乙教授称其为“寺院傩”。
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多数为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为出生在青海湟中县的宗喀巴大师。其它寺院分属宁玛(红教)派、萨迦(花教)派、噶举(白教)等派,另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俗称黑教寺院。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上、下吾屯寺等寺院的“跳欠”也很有特色。主要跳“六臂金刚舞”和“法王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华丽戏剧服装,手持如意法宝表演护法、赞神、斩魔等内容,节奏很快,动作幅度较大,具有较多的戏剧因素。
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的“跳欠”,有黄教和苯教两种。黄教“跳欠”主要反映的是宗喀巴创建黄教与外道异端的斗争故事,并吸收了四川康巴、阿坝等地的“羌姆且”和甘肃拉卜楞寺的“哈羌姆”,即“米拉日巴传”,至今盛演不衰。苯教“跳欠”主要以自然崇拜、动物祭祀等原始信仰为特色,以供祀天神、祈福禳灾、占卜休晷、降神驱魔等为主要内容。跳巫舞、土风舞、拟兽舞和鼓舞等。
2、艺术流派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到,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公元十四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在同仁地区流传,至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萨迦派,继而格鲁派[黄教]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大兴寺院,遂使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绘塑佛像、装饰寺庙的活动中。据[清]乾隆《循化志》记载:“永乐四年[公元1470年]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往,非番人也”。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分彩单纯,绘画带有曲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搏大之感。至十七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到,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设色清新浓重、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同时开始注重线条而不是画面的装饰效果,成为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画作品已不复存在。但仍能零星地在年都乎、吾屯、尕沙日等村的寺院里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艺精湛的唐卡。十九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注重装饰趣味,同时大量使用金、银作原料,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