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 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开扩,风景无限。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当时的族长寸光远组织阖族在国内外展,劝捐’活动,将所捐得的钱在缅甸做棉花生意。三年后陆续把大门、山墙、围墙等修建起来。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在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顺寸氏宗祠新大门,门前的两个石狮是缅甸华侨寸姓族人于21世纪捐赠的。一世祖寸庆世居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来滇,随大军至永昌(保山)、腾越(腾冲)守御千户所,寸姓族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腾冲、盈江、保山,贵州遵义,台湾新竹,缅甸(华侨)等地均有分布。
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时任族长的武生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09年)腊月初二竖正堂、大门,14年(1810年)夏修山墙、围墙及廊阶,24年(1820年)建厅房,道光2年(1823年)修厅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暧阁牌位,6年(1827年)修月台,1936年重修新大门,前后历时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尤其新大门在上下两个月台及分立两边的标杆,八字粉墙的映衬下十分壮观。
宗祠祭典代表着中国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从寸氏宗祠内的楹联可看出,其内容之丰富,文墨之深厚,可窥侨乡文化之一斑。如今这些仍然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各具特色的宗祠,已成为和顺辉煌的文化艺术瑰宝,成为和顺历史上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见证,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
宗祠中还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说;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悬挂着清代光绪乙未进士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说。写好后裱为单条,张挂于宗祠之中。宗祠中还有二十四孝彩图。
寸氏宗祠坐落在马蹄型的和顺坝子东南部和顺古镇,四周群山环抱,黑龙山,来风山,老龟坡,马鞍山,石头山等休眠火山与绕村而过的和顺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环卫,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藏风聚气,满足中国传统村落风水之精髓,和顺整个主村落座落在黑龙山北麓的缓坡上。形成“居山而不登高阜,临水而陷泽困的态势”。舒展平缓的靠山山脉蜿蜒几公里将山脚和山腰的村子环抱村前的坝子呈新月型,平坦开阔,成聚风藏气之势。寸氏宗祠坐东南朝西北,虽有背传统风水推从坐南朝北,但地处无需考虑风向的滇西南其也是因地制宜选择绝佳风水之举。位于村落左右的来风山和石头山乃为护卫青龙,白虎。和顺北面的老龟坡和擂鼓山山势平缓低矮,构成理想风水的朝山和案山,和顺古镇遵循传统风水意象的山川选址。加之村民世代侨居海外经商尊崇儒重教的民风使其虽极边之地,但人才辈出。是和顺成为远居滇西的“世外桃园”。和顺“军户”立基业,“侨商”创辉煌,清朝初年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和顺人彻底摆脱了“军户”的舒服,纷纷远走异国“走夷方”的生活‘创造了红遍东南亚的“福圣隆”商号,翡翠大王寸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