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
甘蓝型半冬性化学诱导雄性不育两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230天。幼苗半直立,裂叶,叶缘无锯齿,叶片绿色,花瓣黄色,籽粒黑褐色。株高16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5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7.7个,每角粒数22.3粒,千粒重4.09克。菌核病发病率28.5%,病指16.15,病毒病发病率5.09%,病指2.83,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籽粒含油量49.95%,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1.05微摩尔/克。
2、产量表现
2011~2012年度参加长江下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95.63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5.5%;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9.51千克,比对照增产9.9%;两年平均亩产油量97.57千克,比对照增产12.7%。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96.24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9.8%。
3、栽培技术
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
2.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田块移栽10000株、直播25000株。
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千克、硼砂1~1.5千克;苗期亩施尿素10~15千克。
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区种植。
1、形态特征
甘蓝型半冬性、中熟杂交油菜品种。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二次有效分枝15个左右,每角粒数21粒,单株角果数400个左右,角果长度4.5厘米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不育株率低于5%,该品种苗期叶片深绿,分枝部位较低,株型紧凑,经济系数高。硫苷含量23.66μmol/克,芥酸含量0.4%,含油率39.7%。抗菌核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抗病毒病能力强于中油821。抗倒性好。
2、产量表现
1998~2000年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试。1998~1999年度平均亩产137.3公斤,较对照增产8.93%。1999~2000年度平均亩产165.18公斤,较对照增产13.76%。两年平均较对照增产11.52%。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7.1公斤,较对照增产3.67%。
3、栽培技术
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
2.合理密植:中等肥力条件移栽1-1.4万株/亩。高肥水时0.75-1.2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
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
4.注意防病治虫。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该品种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省种植。
1、形态特征
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与对照中油821相当。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株高172厘米。该组合分枝数较多,分枝部位40厘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二次有效分枝8~10个。株角果数350个,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每角粒数19粒,角果长度4.5厘米,千粒重3.6克。花瓣颜色为淡黄色,种皮颜色为深褐色。含油量38.75%,硫甙含量为21.80μmol/g,芥酸含量为1.55%。抗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抗倒性较好。
2、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19.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11%。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93%。
3、栽培技术
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
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9~1.0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
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必施硼肥,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
4.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1、形态特征
“中油杂501”是依托丰富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配套“双密高产技术”在湖北襄阳测产,亩产和亩产油量分别达到419.95公斤、211.57公斤,刷新中国冬油菜高产纪录。
2、产量表现
2023年6月,专家测产组组长、西南大学教授李加纳宣布东台市金东台农场测产结果:示范田“中油杂501”实收面积为3.58亩,实收籽粒产量为1159.44公斤/亩,测定含水量为10.63%、杂质为0.4%,实收菜籽产量为323.87公斤/亩。2024年5月,江苏东台市弶港镇采用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新品种和密植高产高油多抗新技术连片种植的200亩“中油杂501”,在苗期和蕾薹期历经多轮雨雪冰冻天气后丰收在望,经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田间评价,理论亩产达370.3公斤。
3、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在湖北襄阳等地区种植。
1、形态特征
属半冬性、中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比中油821晚熟1-2天。半直立,苗期长势较快,生长势强,叶色深绿,叶缘较深裂,顶裂叶较大,植株较高大(175厘米左右),分枝高度4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枝数8~12个,单株有效果数360个左右。每果粒数17~21粒,种子黑褐色,籽粒较大。该品种品为双低品种,芥酸含量0.9%,硫苷含量为20.7μmol/g,含油量40.86%。
2、产量表现
1998~2000年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试。1998-1999年平均亩产143.0公斤,较中油821增产13.45%;1999-2000年平均亩产166.05公斤,较对照增产14.36%。两年平均较对照增产13.95%。199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30公斤,较对照增产15.25%。
3、栽培技术
1.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应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播种。
2.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1.1万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密度不得少于1万株;直播可适当密植。
3.重施底肥,每亩施进口复合肥50公斤左右,硼肥1.5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元月底以前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初花期后一周内喷施菌核净,用量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喷施。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省冬油菜区种植。
中油杂系列油菜品种众多,表现较好的还有中油杂1号、中油杂5号、中油杂十号、中油杂6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