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
甘蓝型杂交种。全生育期225.8天。株高167.7厘米,有效分枝位40.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5个,二次有效分枝数6.2个,主花长度60.1厘米,主花序有效角果数7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21.2个,每角粒数24.3粒,千粒重3.9克。芥酸含量0.3%,硫苷含量23.97微摩尔/克,含油量45.66%。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耐湿性和抗倒性强。
2、产量表现
第1生长周期亩产193.3千克,比对照浙双72增产15.0%;第2生长周期亩产219.3千克,比对照浙双72增产8.4%。
3、栽培技术
1.适时早播。移栽油菜9月底播种,11月上旬移栽,秧龄30~35天左右。直播油菜10月中旬播种,一般不超过10月底。
2.合理密植。移栽油菜一般每亩密度4000~5000株,直播油菜每亩留苗1.5-2.0万株,早播宜稀,迟播宜密。
3.科学用肥。要求重施基苗肥,增施磷钾肥,必须施硼肥。一般要求基苗肥占总施肥量的70%,苔花肥占总施肥量的30%。硼肥基施,一般每亩硼砂用量1千克。喷施苗、薹期各一次,每次每亩用硼砂或硼酸100~150克。
4.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在浙江省油菜产区种植。
1、形态特征
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锯齿状,有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覆瓦状排列。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53.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8个,每角粒数20.31粒,千粒重4.25克。菌核病发病率12.66%,病指5.58;病毒病发病率4.94%,病指2.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4.94微摩尔/克,含油量45.28%。
2、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2.6公斤,比对照增产12.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9公斤,比对照增产13.0%;两年区试16个试点,14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0.8公斤,比对照增产12.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6公斤,比对照增产12.0%。
3、栽培技术
1.适期早播:长江下游区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35天,直播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
2.合理施肥:要求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苔、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
3.合理密植:移栽每亩0.7万-0.8万株,直播每亩1.5万-1.8万株。
4.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
5.与非双低品种隔离种植,应注意增施硼肥。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1、形态特征
甘蓝型半冬性杂交种。全生育期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锯齿状,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近平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黑褐色。株高149.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1个,每角粒数22.2粒,千粒重3.74克。食用油芥酸含量0.7%,硫苷含量33.18微摩尔/克,含油量43.05%。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寒性中等,抗裂荚性中等,抗倒性中等。
2、产量表现
第1生长周期亩产172.9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1%;第2生长周期亩产172.9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3%。
3、栽培技术
1.适期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油菜宜在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天,直播宜在10月上中旬播种。
2.合理施肥:要求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苔、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
3.合理密植:移栽每亩密度8000株,直播每亩密度15000株。
4.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
4、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适宜在上海、浙江,以及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