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出现的无菌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也被称为跖腱膜炎。这种疾病通常被分为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和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两种,其中,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足底筋膜炎通常是由于足底筋膜受到过度使用或者损伤引起的,包括走路、跑步、长时间站立、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都是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常见原因。高危人群包括长跑运动员、舞蹈演员以及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和走路的职业人群。
足底筋膜炎的突出症状是足跟前内侧局部锐痛,在早晨起床行走的前几步,长时间走路、跑步或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适当按摩理疗或休息后,疼痛会减轻或者消失。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理疗、冰敷、按摩等,绝大多数患者无需考虑手术治疗,只有在尝试各种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十分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时候,才考虑手术治疗。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关键在于减轻足部负担,需要避免过度肥胖,选择合适的鞋子,并且注意足部的保养。长期缺乏锻炼的人群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尤其是跑步,切忌急于求成以致过度锻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扁平足、高弓足等人群更应避免长时间行走或运动,注意作息。
中国研究学者提出,足底筋膜力学异常、载荷异常增加、止点处反复微损伤、足底筋膜增厚退变等的原因是这些危险因素内在联系的关键。因此,控制体重、纠正足部畸形、治疗足及足周围肌肉相关疾病、防控糖尿病等对于预防足底筋膜炎尤为重要。
创伤性足底筋膜炎
急性足底筋膜炎
急性足底筋膜炎,又称为跖腱膜炎或跖腱膜损伤。
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如从高处跌落时前足先着地,导致足底筋膜的撕裂或完全断裂;或是在短时间内长时间和超负荷(剧烈)的运动,导致的跖腱膜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足底和近足跟部的剧烈疼痛。
急性足底筋膜炎虽然较慢性足底筋膜炎少见,但实际临床中并不少见,尤其多发生于运动员或长跑爱好者。
慢性足底筋膜炎
慢性足底筋膜炎,或称跖腱膜炎。
主要为足底筋膜的长期反复微损伤,如长时间行走或跑步或进行其他负重类运动,导致足底筋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足底肌肉和筋膜劳损,引起跖腱膜无菌性炎症。
大多数足底筋膜炎为此类型。
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
是指由于非创伤性的原因,如糖尿病、结蹄组织疾病、体重严重超标(或肥胖症)等原因引起的跖腱膜的无菌性炎症,足跟痛仅仅是全身诸多症状的一种。
足底筋膜炎主要是由于长时间走路或跑步,使足底筋膜或肌肉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的状态,对足底跖筋膜及其止点造成反复牵拉损伤(多次的微损伤),在足底跖筋膜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
跖筋膜长期受到反复牵拉:长期反复的牵拉容易超过跖筋膜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导致筋膜的纤维持续发生撕裂,诱发跖筋膜炎症。
长期接受训练的运动员是高危人群之一,如长跑运动员,跳高、跳远运动员,舞蹈演员。长期接受越野、越障、队列训练的军人也是高危人群。
长期持续站立:是跖筋膜长期超负荷引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需要长期站立的某些职业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如销售、营业员等。
·长期过度负重:长期过度负重使足底前部负重增加,引发筋膜缺血、慢性炎症,如建筑工人、搬运工人、过度肥胖者属于高危人群。
明确的足部损伤:从高处跌落后,足部先着地受撞击,如果造成了跖筋膜撕裂或完全性断裂,则会刺激跖筋膜发生炎症。
年龄:通常发生在40~60岁之间的人群。
特定的运动:如长跑、长时间行走和爬山、芭蕾舞等。
生理因素:如患有扁平足、高弓足等。
肥胖和内分泌因素:多余的体重会给足底筋膜带来较大的压力,糖尿病等内分泌因素亦可诱发足底筋膜炎。
职业因素:如教师、警察等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职业。
长期穿着不能保护足部的鞋子:如鞋底过硬、过薄,鞋跟过高等,
某些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也是诱发跖筋膜炎的因素。
主要是足底筋膜(跖腱膜)组织及其止点受到多次反复的超负荷牵拉,其次是足弓结构或生物力学异常引起足底筋膜跟骨止点的反复微损伤所导致的无菌性炎性。
足底筋膜炎在所有年龄段均可受影响,发病率在40~60岁之间增高,女性多于男性。作为导致足跟和足底疼痛最常见的原因,足底筋膜炎终身发病率约10%。成年人的足底筋膜炎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为30~40岁(22%)、41~50岁(36%)、51~60岁(32%)、61~70岁(2%)、大于70岁(8%)。
足底筋膜炎为局部炎症,一般不直接导致死亡,目前暂无死亡率数据统计。
多见于比较肥胖的中年女性与运动爱好者。此外,足底筋膜炎在长跑运动员、舞蹈演员以及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和走路的职业中发病率较高。
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突出症状是足跟前内侧局部锐痛,在早晨起床行走的前几步,长时间走路、跑步或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适当按摩理疗或休息后,疼痛会减轻或者消失。
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部位较为固定,通常表现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处的疼痛,单侧多见。
疼痛在患者早晨起床后迈出前几步时最为明显,也可在长时间休息后站起时发生。运动后疼痛比运动中明显。长时间行走或跑步、大运动量、赤足行走、用足尖行走或上楼等动作也可诱发疼痛。
足底筋膜炎导致的足跟痛常影响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质量下降。
足底筋膜炎相关的神经感觉异常相对少见,患者可出现整个足底内侧的紧张(足底筋膜整体张力增加)。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症状超过两周仍无缓解趋势,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病史问询结合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诊断足底筋膜炎的基本方法,近些年来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也不断被运用于慢性足底筋膜炎的诊断和评估中来,大大提升了临床诊断和评估的精准度。
优先前往运动医学足踝外科专科或骨科足踝外科专科就诊,如无特设专科,也可选择骨科、外科或全科医学科就诊。
体格检查
在足跟处或足底筋膜的跟骨止点处有明确的锐性压痛(针刺样痛)。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位于足跟处的骨赘(俗称骨刺),但骨赘并不是足底筋膜炎的特异性表现。当足底筋膜出现钙化时,可在X线上清晰显示。X线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足底筋膜炎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主要用于顽固性足跟疼痛(疼痛持续超过12个月)。MRI可观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信号改变,对跟骨骨髓水肿、跖腱膜周围软组织肿胀改变程度有良好诊断表现,对足底筋膜炎的诊断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围的渗出、炎症水肿等情况,对于足底筋膜炎诊断和评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此外,超声检查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诊断足底筋膜炎时需与其他足跟和足底部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急性期需与跖腱膜断裂、跟骨压缩骨折、足跟脂肪垫挫伤等相鉴别。慢性期则要与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足底肌肉、肌腱损伤,跗骨窦综合症等相鉴别。
一般来说,医生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不难做出明确的诊断。
跖腱膜断裂
跖腱膜断裂表现为足底筋膜体部的疼痛和肿胀,部分患者可有足底的青紫和淤血,行走时可有足底筋膜张力消失。
跗骨窦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踝关节前外侧的疼痛和足僵硬以及跗骨窦局部明确的压痛,多因踝关节内翻扭伤导致。
跟骨压缩性骨折
表现为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和肿胀,休息并不能使疼痛缓解。X线检查可能显示不清楚,在2~8周后X线才可见跟骨骨小梁的破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跟骨压缩性骨折的早期诊断较有价值。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足跟脂肪垫为跟骨下方的一块富含脂肪的组织,随着年龄增长,足跟脂肪垫逐渐脱水以及胶原蛋白的丢失,造成足跟脂肪垫萎缩变薄。
其症状和疼痛部位与足底筋膜炎相似,但通过仔细的查体还是能区分两者的差异。前者的压疼点常常位于足跟底部的中央,而足底筋膜炎则主要出现在足跟底部的内侧。
通过X线可测量足跟垫的厚度,用以鉴别诊断足跟垫的萎缩情况。
足底筋膜炎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消除疼痛,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口服药物、理疗(冲击波和电疗高频)、冰敷、按摩以及中药泡脚等,以缓解和消除炎症。佩戴功能矫形鞋垫以抬高足弓减轻足底筋膜的张力,配合理疗,可恢复肌肉力量和筋膜的弹性。
保守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4周~18个月,患者常因不能坚持而导致治疗失败,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局部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当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停止剧烈活动并及时休息,可卧于床上并将脚翘高,于疼痛处冰敷15~20分钟,每隔1小时一次,直到疼痛消失。
佩戴功能矫形鞋垫是物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日常行走、运动均可穿着矫形鞋垫,因功能矫形鞋垫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足底形态和足弓特殊的生理弯曲而制作的,将行走或运动时的足底的压力均匀分布到脚掌,因此可以达到放松足底肌肉和减轻足底筋膜张力、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减轻疼痛、恢复足底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及预防并发症。
最常用的药物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皮质类固醇注射(封闭治疗),它们可以与物理疗法结合使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疼痛有着较好的效果,也可在疼痛处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吡罗昔康等外用药。
封闭治疗
若患者经过休息、口服和外用药物以及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可将倍他米松与利多卡因混合后在超声引导下注射于足底筋膜的增厚处(或注射于压疼最明显处),通常效果良好。但如无超声引导,封闭治疗存在操作失败、继发足底筋膜断裂与脂肪垫退变等风险。
绝大多数患者无需考虑手术治疗,只有在尝试各种保守治疗一年以上无改善且影响生活质量以及疼痛症状十分严重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为足底筋膜松解,通过切断足底筋膜内侧束,松解粘连组织,也可使用内窥镜通过微创切口完成这些操作。
但是通过手术治疗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引起足弓的支撑力下降,导致足延长、足弓高度降低,加重前脚掌负担等。
中医学者将足底筋膜炎归于“伤筋”“筋痹”一类。
临床多采中药熏蒸 针灸疗法,可有效缓解足底筋膜炎所引起的疼痛,针灸时取太溪、然谷、金门等穴,可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之功。
体外冲击波治疗
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可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足底筋膜的张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退变组织,从而缓解疼痛。
治疗新进展
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
在超声引导下将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到足底筋膜增厚处,因PRP含有生长因子等蛋白,可以促进足底筋膜的修复,改善疼痛症状。
Tenex疗法
通过微创切口,用超声去除足底筋膜的疤痕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但目前该方法疗效尚不确切。
跖筋膜炎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缓解或治愈,少数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部分病情轻者甚至可以自愈;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并非自愈,而是足底结构异常将压力转移到其他部位所致。
如果病情迁延十数年,则基本不能自愈,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骨赘切除术后,有可能复发,
如果不及时治疗,足底筋膜在损伤状态下仍然持续受到牵拉、发生撕裂,容易引起局部钙盐沉积和骨化,逐渐形成骨赘。引发骨骼异常。如不及时治疗,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正常的走路姿势,或引发足部、膝部、臀部、背部等相关部位的骨骼异常。
忽视足底筋膜炎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足跟的顽固性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当疼痛症状出现时,会影响走路姿态,长此以往会造成膝关节、髋关节甚至脊柱的生物力学改变以及组织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减轻体重
以此减小对足底筋膜的压力,从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更换运动方式
日常缺乏体育锻炼者,可尝试将跑步换成游泳或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
足底筋膜的放松
通过拉伸的方法来缓解足底筋膜的紧张。具体操作方式为:首先坐在椅子上,像翘二郎腿一样将需要拉伸的脚翘在另一条腿上,用手握住全部脚趾并向足背方向牵引,此时可感受到足底的张力,保持15秒后可短暂休息,重复两到三次。
此外,还可通过脚趾抓毛巾的方法达到足底筋膜的放松。具体操作方式为:坐在板凳上,两个膝盖弯曲90°,脚底放一条毛巾,脚尖向下,脚跟离开地面,利用脚趾将毛巾抓起,但要防止膝盖或者脚踝的移动,每次3分钟,重复1~2次。
足底筋膜炎除了接受医师的指导治疗外,平时注意对足底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
注意事项
日常活动时尽量穿着鞋底稍软且舒适性佳的鞋,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
跑步时尽量穿着保护性和缓冲性良好的运动鞋,尤其是马拉松爱好者,跑步时最好穿专业的马拉松跑步鞋。若鞋跟磨损应及时更换。
每晚可用热水泡脚并适当按摩足底,但水温不宜太高(不宜超过摄氏40度)。
长期缺乏锻炼的人群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尤其是跑步,切忌急于求成以致过度锻炼。
日常监测指标
患者可根据疼痛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判断病情是否出现进展,如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特别注意事项
扁平足、高弓足等人群更应避免长时间行走或运动,注意作息。
2013年之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医学研究都把足底筋膜炎当作是足底筋膜(尤其是靠近足跟部位)发炎,对于这种病所有的治疗方案也都是针对炎症进行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ACFAS)使用改进的德尔菲法编制2017版的《成人足跟痛:跖筋膜炎的诊断和管理共识》中认为:足底筋膜炎与体重指数的有相关性,且高体重指数给非运动人群带来的风险是最高的。不规律运动会使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率增加3~4倍。
2021年,中国研究学者提出,足底筋膜力学异常、载荷异常增加、止点处反复微损伤、足底筋膜增厚退变等的原因是这些危险因素内在联系的关键。因此,控制体重、纠正足部畸形、治疗足及足周围肌肉相关疾病、防控糖尿病、改善职业环境和适度科学运动等对于预防足底筋膜炎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