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出现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死亡。它属于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主要的原因为心脏疾病。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冠心病、心梗、肥厚性心肌病等。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气促、乏力等症状。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猝死。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心源性猝死会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或抽搐,可伴有惊厥。心源性猝死不具有传染性。它是一种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其发生与个体的心脏健康状况、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与传染病无关。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病情突然发作,治疗不及时就可能会引起心源性猝死而出现不可逆死亡,预后不良。其中,9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是心律失常所致。因此需要积极治疗存在的心律失常,另外需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抽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可能与心源性猝死有关,当直系亲属或者是旁系亲属出现过心源性猝死的情况,下一代出现的概率会比没有家族发病时的人群要高。对于存在心脏疾病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同时,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和急救设备的普及也是降低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心律失常型猝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分型。它是指在没有循环衰竭的情况下出现的突然的意识丧失和脉搏骤停。这种猝死通常是由心脏电活动发生紊乱而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后的心律失常,或者心脏离子通道发生异常而导致的心律失常。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心脏电活动发生紊乱而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这是一种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可能迅速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
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后的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心脏离子通道发生异常而导致的心律失常:离子通道在心脏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离子通道发生异常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循环衰竭型猝死包括由外周循环衰竭所致的心源性猝死和由心肌泵衰竭所致的心源性猝死。这些猝死类型通常与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有关,导致身体组织和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病因,大概占75%左右。其次是结构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大概占15%。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大概占10%,还有5%的猝死根本找不到明确原因。
心脏疾病包括: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受累程度越重,猝死的发生率越高,是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痉挛:有些患者并无显著的冠状动脉病变,而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搏骤停。非冠状动脉性疾病:原发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常发生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于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术前有严重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心肌病: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也是SCD的高危人群。心脏瓣膜病、心肌炎: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心脏疾病。
心脏电生理异常
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晕厥发作时常有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最终发生室颤而导致心源性猝死。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时,有可能转复为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不良的生活习惯
长期抽烟喝酒或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心源性猝死。
功能性因素
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
其他因素
药物中毒: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心源性猝死。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等也可能触发心脏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涉及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环境因素、心脏疾病等多个方面。
过度劳累:剧烈而持久的体力劳动、操心、劳神等都可以造成身体过于疲劳,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源性猝死。
情绪因素:过度兴奋、激动、烦躁、极度紧张、严重焦虑、暴怒等情绪波动,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可能引发心源性猝死。
寒冷刺激:寒冷天气下,人体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尤其是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人群,寒冷刺激更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
不良生活习惯: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脏疾病:多种心脏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诱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的电生理异常(如QT间期延长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心脏疾病基础、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脏结构异常以及触发因素等多个方面。
心脏疾病基础
心源性猝死通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尤其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最为常见。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进而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心室颤动(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时,心室肌整体的协同收缩能力丧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造成器官血液供应不足而死亡。此外,心跳过慢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也可能导致猝死。
心脏电生理异常
心脏电生理异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某些遗传性心脏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等,会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
心脏结构异常
心脏结构异常,如肥厚型心肌病,心室流出道受阻,也容易引起心源性猝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间隔过度肥厚,影响了心脏向主动脉射血,在运动状态下容易造成患者的突然死亡。
触发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往往还受到一些触发因素的影响,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不良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
循环停止
当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时,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引起心跳骤停。此时,全身组织器官失去了血液供应,导致细胞坏死和功能丧失,最终引发全身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心源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在发达国家中,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中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率大约为41.84/10万,每年猝死人数54.4万例,居世界首位。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年龄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在0~6个月,死因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和溺水、窒息等意外有关。第二个峰值年龄在45~75岁,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发有关。<30岁人群的猝死发病率为1/10万,而>30岁人群为1/1000,相差100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男性的SCD发生率为44.6/10万,女性则为39/10万。大多数心源性猝死前并没有典型的预警,但80%的患者在猝死前至少一小时出现过预警症状。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患者表现为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则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伴发绀、瞳孔散大等。
胸闷和胸痛
胸闷和胸痛,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这些症状可能表现为短暂的心绞痛,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能达到半小时。部分患者的胸痛可能非常剧烈,如刀割样疼痛,这可能与大血管主动脉夹层破裂有关。胸痛和胸闷可能在活动后突然出现,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缓解。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出现或加重,应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慌
心慌是心率加快或心动过缓的主观感受,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结果。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或减慢应引起注意,因为这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前兆之一。
晕厥
晕厥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前兆之一。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脏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应尽快查明原因,以避免严重后果。
不明原因的疲乏
连续一段时间出现极度疲乏,并伴有胸闷和下肢浮肿等症状,可能是心肌炎或心肌病的表现。这些疾病都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脏症状:胸闷、胸痛:活动后突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这可能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有关。
心悸、心慌: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或者有心跳过慢,严重时可能出现心跳停搏。
神经系统症状:晕厥或眩晕,由于心脏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或者短时间内出现眩晕,可能伴有天旋地转和突然的跌倒。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这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或肺部血液氧合功能下降有关。
全身症的疲乏、疼痛或者出冷汗:连续一段时间出现极度疲乏,可能伴有焦虑致命的症状。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的疼痛,这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号。不明原因的出冷汗,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心脏功能下降有关。
非典型症状:牙痛、下颌疼: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心脏神经反射有关。
腹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这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非典型表现。
(1)早期症状:胸痛、气促、乏力、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但部分患者可能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2)晚期及终末事件期症状: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则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伴发绀、瞳孔散大等。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
体格检查
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评估患者的脉搏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心跳骤停或心率异常。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测定: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水平,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
急诊生化、血常规、电解质: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小板、血钾、血钠等情况,以及凝血功能障碍、D-二聚体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ECG):
心电图能够持续进行心电监测,明确猝死患者有无心肌梗死,辅助诊断心源性猝死。
心电图的图形可能显示为心室颤动(或扑动),心室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
心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心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心室停搏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
心电图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工具,可及时识别并处理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Echo):
评估心脏情况,发现心包填塞、心肌梗死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心源性猝死。
心脏造影检查(Coronary Angiography):
检查心肌血管的通畅度,若心肌血管发生堵塞,则可明确诊断心源性猝死。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有助于评估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胸部X线片:
了解心脏结构是否异常,是否有感染、气胸、肺水肿等,为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其他检查
脑电图(EEG):脑电波低平可能提示脑部缺氧或损伤,与心源性猝死相关。
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盐酸普罗帕酮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心脏电活动,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抗血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能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减少血栓的形成。
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这些药物在心源性猝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救药物,包括肾上腺素:用于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和电机械分离等紧急情况,能够迅速提升患者的心脏功能。
阿托品:用于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室停搏的治疗。异丙肾上腺素:用于阿托品无效的心动过缓和心室停搏。
心源性猝死的治疗关键在于迅速而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立即将患者平放于硬板或地面上,确保其平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高质量的心脏按压,按压的幅度至少5cm,按压的频率不小于100次/分,按压30次后给予通气两次。持续进行CPR,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
电复律(除颤):对于心室颤动或扑动患者,应立即进行电复律。
临时起搏:对于心动过缓或停搏患者,可考虑使用临时起搏器。
机械通气: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可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适用于冠心病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适用于主动脉瓣病变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从心脏骤停存活下来的患者,可植入ICD以预防再次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预后通常较差,但具体的预后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心源性猝死发生后,患者的生存率通常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造成的全身缺血缺氧,以及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急救和复苏措施所致。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基础心脏疾病、家族遗传、是否得到紧急救治。发作时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及时得到心肺复苏术等紧急处理也可以提高预后。如果在4-6分钟内立即施救,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需要从多个方面。控制血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血糖及血压水平。去除各种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作压力。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注意饮食健康,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体检等至关重要。
对于有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冠脉病变,必要时行血运重建术并积极应用二级预防的药物。有先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患者应尽早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心源性猝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医学界对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后果的认识。随着对心脏病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某些心脏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这种死亡方式被称为心源性猝死。,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进行了明确定义,即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而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这一定义为心源性猝死的识别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1)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了无创、便携的快速检测技术,用于监测神经免疫代谢的关键指标,并构建了基于自主神经指标的心源性猝死预警评分体系(如Balance评分)。这些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检测速度快等优势,满足了对心源性猝死风险快速预警的需求。(2)智能便携设备:将检测系统与蓝牙模块整合,借助智能手机APP,开发了仅手机大小的便携式设备,实现了关键分子指标的数字化和可视化监测。这项技术有望实现心源性猝死的家庭自测和即时诊断,提高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