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渡西山有一座气势雄伟,树木苍翠,百鸟争鸣的古建筑群,当地人称“王母阁”。王母阁与莲花庵、地母殿、诸天寺、静虚寺连成一组古建筑群,其前、后、左、右皆被竹林、树丛掩映。
整座古建筑群自北而南依山腰成带状建筑,坐西朝东向,各寺殿、阁皆横向相衔自成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又各院相通,联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布局,占地总面积29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894.80平方米,唯王母阁一院及地母殿一院较完好,诸天寺残损严重,静虚寺仅存残垣。
清光绪元年(1875)韩福、陈锦章等弥渡中川民众捐资新建,由一阁两耳(北耳为莲花庵)两厢(北为中厢,与地母一院相连),一照壁组成。阁高约10米,台基高约2米,条石垒砌,顺深9.90米,进深10.40米,面积103平方米,四方形木结构二层阁楼。一层正东装有木护栅,南北两山墙东侧各开拱嵌门1道,南通南耳南厢,北通莲花庵及中厢;二层南北各开满窗,正东开巨形圆窗1道,凭窗眺望,弥渡县城全貌尽收眼底,览者无限惬意。院内有古柏两株,桂树1株,紫微1株,枝干旁枝错节,相缠而生。每当桂花绽放,满院幽香扑鼻;紫微现蕊,院中便花团锦簇,别有一番生气。院外有大榕树2株,枝干粗壮,主干胸围4~5米,树冠庞大,数里外都能看到,阁南三四十米处,有“地龙”1口,除供寺院饮用外,还灌溉寺院旁田园。
王母阁北递次是莲花庵、地母殿,再北为诸天寺,寺北紧联静虚寺,明万历年间新建,清同治丙寅年(1866)续修,民国壬戌(1922)住持增湛修接建。
传说很久以前,峰峦层叠的西山本无庙宇,只有一个龙潭,驻守着一条黑龙,弥渡坝子数十里的万顷良田大都靠这个龙潭浇灌。有一年,天旱无雨,黑龙生性好游山玩水,远游迟迟不归,许多良田颗粒无收,附近百姓怨声载道,多次备办“三牲”求雨,均无效果。几位长者从苍山请来一位很有名气,名叫“随晓”的和尚作法,才从大理洱海请来了一条黄龙到龙潭居住,泉水才喷涌如初。
不料黑龙云游归来,说黄龙抢了他的地盘,顿时,两条龙从地上斗到天上,直打得乌云滚滚,日月无光。恰好王母娘娘巡游路过此地,制止了两条龙的恶斗。两条龙各自诉说道理,王母娘娘教训了小黑龙一顿,并令两条龙轮流镇守龙潭,使泉水永不干涸。
过后当地又闹虫灾,满天飞蝗遮天蔽日,庄稼作物和树叶被吃一空,百姓苦不堪言。王母娘娘有好生之德,派虫蝗神下界灭了虫灾,后又派人送了一些天猪给当地百姓饲养,从此,当地百姓家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居乐业。
当地百姓为感谢王母娘娘和诸神的恩德,就在峰峦叠翠和西山双树村,捐款修建了“王母阁”建筑群。
为了使王母娘娘好修身养性,所有庙宇独立成院,中间建“王母阁”,在南面龙潭旁修建龙王殿,在北面修建“猪天寺”,在西面的蛇山修建了“虫蝗寺”和山神庙,在后山修造了“三皇五帝庙”,所有大小寺庙相互连通,形成整体。各寺庙还遍植古柏、紫薇花,显得古朴幽静,气候也变得冬暖夏凉。
每年正月十六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各殿朝拜,耍龙舞狮,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