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丁荫楠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刘文治主演,王诗槐、张燕等出演,于1986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孙中山为建立富强民主的中国而不懈奋斗,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故事。
角色 演员
孙中山 刘文治
黄兴 刘斯民
宋庆龄 张燕
朱执信 王咏歌
宋教仁 王延松
陈炯明 沈卫国
胡汉民 阮志强
廖仲恺 任强
李大钊 于孜健
蒋介石 张世会
毛泽东 王震
汪精卫 马红鹰
陈其美 王诗槐
宋耀如 俞洛生
宋蔼龄 孙国璐
郑士良 唐汤民
演员刘文治
资产阶级革命家。具有终身不渝的狂热的使命感、彻底奉献的牺牲精神,一生以反帝、反封、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从不动摇,同时一生也都处于痛苦磨难之中。他不保守,对新事物总是抱着极大热情。在经历连续挫折后,逐渐认识到要推动中国革命,必须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演员刘斯民
与孙中山共事多年、共同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亲密战友,为革命事业劳碌一生、奔波一生、工作一生、献身一生。在组织革命党过程中,因为反对孙中山要求大家绝对服从党首,他与孙中山产生严重分歧,决意离开。后来他虽然准备与孙中山再次携手,却得重病死去。
演员王延松
孙中山的战友,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他主张议会政体,领导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试图用通过组阁制约袁世凯的独裁权力,结果被袁派遣的刺客刺死于上海车站。
演员沈卫国
追随孙中山革命的粤系军事将领,后与北洋军阀勾结,背叛拥孙誓言,煽动军士叛乱,炮轰总统府。他所率领的粤军是孙中山一手策划并亲自组建的,因此他叛变革命给孙中山造成极大的心理撞击。
演员王诗槐
是孙中山非常信任、非常得力的革命志士,曾与孙中共同策划发动推翻袁世凯政权的“二次革命”,坚决支持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带领宣誓绝对效中党首孙中山。
演员大和田伸也
日本革命志士,他敬佩孙中山无私无畏、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全力以赴支持、援助中国革命党人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的事业,成为第一位加入兴中会的日本人。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国仍处满清封建王朝黑暗统治中。腐败清廷政府,对内残暴镇压民众,对外丧权辱国。这天,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的几个青年人,又在上海一幢西式小搂书房聚会了。他们即是后来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文、陆皓东、王韬、宋耀如等。众人一致认为,必须用武装起义,方能推翻满清政权。在他们组织领导下,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相继失败,但孙文矢志不移,即使流亡海外,仍组建革命政党同盟会,徐图再举。他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和事迹广布海外。在美国读书的少女宋庆龄,怀着满腔敬佩收集报道他的报章。1911年,同盟会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终于成功,孙文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乘机崛起、逼迫清帝退位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控制了北方政权。为民国南北统一,避免内战,孙中山毅然辞职,让权于袁。敦料袁就任临时总统后,见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行将组阁,制约其独裁权力,便派遣刺客,将孙文战友、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暗杀于上海北站。正在日本考察铁路建设的孙文闻讯返沪,与沪督陈其美等发动推翻袁政权的“二次革命”,但不幸失败。孙中山又遭袁通缉,再度流亡日本。正当他在日集聚革命党人,筹划反袁大计时,宋庆龄来到他身边,接替宋霭龄任其秘书。1915年10月,宋庆龄不顾父母反对,在东京和孙中山结婚。次年6月,妄图称帝的独夫民贼袁世凯在各省竞相宣布独立讨袁浪潮中死去后,北洋军阀争权夺势,祸国殃民。孙中山遂于1917年就任广州军政府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准备护法北伐,消灭军阀。北京军阀政府佯称“南北议和”,阴谋勾结广东实力派头子陈炯明倒孙。陈背叛拥孙誓言,公然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永丰”舰反击叛军,坚守55天后,与宋庆龄乘俄船“皇后号”赴上海。革命受挫,孙中山从苏俄革命和新兴的中共看到希望,他多次和中共代表李大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以及苏俄全权代表越飞会谈,于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亲手缔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同年11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赶跑军阀曹锟,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是。孙中山时已肝病甚重,但仍赴京。当他被人用藤椅抬下火车,出站时,受到伫立寒风中无数民众的欢呼。
制作人 李榜金(制片主任)、招庆强(制片主任)、徐建平、刘丞芳
监制 孙长城
导演 丁荫楠
副导演(助理) 李叶宇(第一副导演)、刘宝林
编剧 贺梦凡、张磊(特邀)
摄影 王亨里、侯咏、于晓群(副摄影)
配乐 施万春
剪辑 冯惠林、严秀英
道具 田世凯、黄校明、林洪添
美术设计 闵宗泗、马永元(副美术)、关愈(副美术)
造型设计 何子云、孙阿甦
服装设计 任奉仪、王缉珠
灯光 李文、司徒经纬
布景师 梁培
1988年 1986-1987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优秀故事片《孙中山》获奖
1992年 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 故事片摄影奖 王亨里、侯咏 获奖
该片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它以气势磅礴的史诗性与内涵深远的哲理性相统一的恢宏气度,以对历史事件的洗练概括与对人物的心里细致刻画的大手笔,以把历史人物的个性与艺术家自身的个性互相渗透、凝聚、升华的艺术气质,征服了观众。(《电影艺术》评)
该片是一部比较成熟的诗电影,在写意性上高度的概括、凝练,在造型处理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影片画面的后景往往采取夸张的手法,采取强化的处理,但仍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历史氛围的浪漫手的处理带有更多的假定性;人物关系采取只求会意的虚写方法,在表现人物关系时不是像工笔画那样精雕细刻,而是点到为止。这种对诗电影的追求非常可贵。(原中国电影艺术委员会委员王云缦评)
该片导演的艺术构思很具体也很新颖,影片表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导演采用大量的省略,精心选择了几个片段,构置在几个点上,恰到好处。整部影片的结构形式很见功夫,每个画面用了什么调子,几组画面如何协调,都是精心设计,但又不矫揉造作,十分难得。该片从节奏韵律、镜头长短、镜头角度看更接近音乐。影片的音乐、音响也很出色。色彩流动也有音乐感。而影片从独特的心理情绪角度去表现孙中山,给人一种“往事如烟”的岁月感、距离感,启发人们对楞史的思考。(原《大众电影》主编蔡师勇评)
1.该片仅孙中山一个角色就准备了三十几套服装,宋庆龄、黄兴、宋教仁等十几个角色的服装则装满了35个大木箱,群众服装及各兵种服装总计两万多套。在加工阶段,负责服装的任奉仪等人对每件服装的尺寸、式样亲自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剧组自己加工或改制。对于制成的服装,演员们比较满意,扮演哈同的演员甚至提出不要报酬,只要把片中他所穿的一套西装给他就可以。
2.为了给几万套服装作旧,剧组把珠影厂内建筑工地的竹子搬到艺术大楼的天台上,搭成200多个竹架,然后经过泡、晒、打磨、擦旧擦毛、煮、烧、薰、染、打补丁等工序把服装做旧。
3.为了完成该片的美术设计,闽宗泗用了近一年时间进行准备工作,研读了近1000万字的有关孙中山的史料,收集了1000多幅图片资料,根据导演总体造型构思绘制了1000多幅美术设计图,其中包括50多幅大场气氛图和300多幅镜头画面。在拍摄时,影片需要一张1895年的《申报》及其它报刊,闽宗泗为此跑遍了上海,最后才在博物馆找到。
4.为把握人物内心和气质,刘文治认真研究了孙中山的有关资料,包括孙中山的遗照、手迹,对孙中山的政绩、言谈举止、兴趣爱好都一一揣度、体会。有一次,他因病住院,从大夫在他腹部叩诊的动作得到启发,因为孙中山早年是行医的,他就为角色设计了平时喜叩食指、中指的动作。为模仿孙中山持文明棍的姿态,刘文治专门去广东省民盟请教老先生。
5.为塑造孙中山一角,刘文治十分注意保持体形,在罗浮山拍外景时,尽管山泉冷冽,他仍坚持每天游泳两小时。为配合他深入角色,整个摄制组都尊称他为“先生”,特别是演员组,无论是进门、上下楼还是发言,其他演员都会对他说“请先生先走”等敬语。
6.和孙中山相比,刘文治的耳朵较小,需要化妆师重新塑制。为此,化妆师用石膏塑了他的面型,反复试验耳朵的大小,用了两百多斤石膏。因为耳朵是用特制薄塑料做的,受热易变形,一变形就必须换,所以该片用了近百对塑料耳朵。
7.该片中“总统就职”的戏一共拍了三次。第一次因为南京某报纸透露了消息,拍摄现场挤满了围观群众,拍摄被迫中止。第二天,公安局增派1000多名民警封锁道路,但拍摄进行时,烟花火星引燃了牌楼上的松枝,由于灭火不及时,牌楼布景被烧了大半。最后,剧组花了四天时间重新搭好牌楼,拍摄才得以重新开始。
为了创作该片,丁荫楠用一年时间与史学家、合作的演员们探讨,结合自己对史料的研究,他得出结论,必须从人类发展史、中国社会史及哲学史的高度来确立影片创作的基点,来认识孙中山先生的功业、思想、人格和孙中山从诞生到逝世整个人生的价值。虽然有的创作人员企图以市民文学的悲欢离合的格调来写“孙中山是个凡夫俗子”,但丁荫楠认为这种小资产阶级人性的庸俗艺术创作观和他所追求的悲剧高度是格格不入。
在影片的艺术追求上,他确立的目标是:必须走向人物心理,学习传记片《甘地传》写历史也写人物性格,同时突破《甘地传》的纪实性手法,以人物心理片的姿态走上世界影坛。他希望在影片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创作一部以心理情绪为主体内容,以艺术造型与声音为表现形式的哲理性心理情绪片。
根据导演的艺术要求,摄影师王亨里确定了影片的摄影造型要注重:镜头的不完整性、简练、概括、单纯的构图;画面需要有极丰富的信息量和内涵;光色要讲求夸张、写意;大场面要进行“变形”处理。在用光方面,他们从影片基调上考虑,拍摄时基本不用晴天,尽量在阴天完成,从而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烘托历史感和久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