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侵华日军宣布投降,中国五名八路军收尸队员在掩埋烈士遗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支与外界失掉联系的守卫秘密军火库的日军小部队。因断粮多日,日军濒于饿死,他们还不知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军火库位于陡峭崖壁的山洞里,洞内隐藏着无数弹药。三十二名形同饿殍的日军士兵静静地等待死亡。
五名中国战士包围了山洞,经过喊话,洞内日军在军曹的率领下走了出来,当他们狼吞虎咽争抢八路军给他们的食物时,洞内跑出一名骨瘦如柴的中国劳工。顽固的日军中尉立即操起了重机枪,排长发现后,飞快地冲过去抢走了劳工。瞬间,双方形成了僵持局面。经过交涉,日军同意交出其余三名被摧残致死的中国劳工。战士们埋葬了同胞的尸体,继续守卫在阵地上。
日军终于向五名八路军战士交出了武器,而日军中尉却以剖腹结束了生命;积恶甚多的日军军曹,此时精神全面崩溃,成为疯人。突然一声巨响,山洞冒出一股浓烟,军火库爆炸了,八路军押着日俘在阳光照耀下的大地 中走去。
陶泽如 饰 排长
刘若雷 饰 胡子
葛亚明 饰 大个子
叶楠秋 饰 小个子
孙敏 饰 日俘
丛培信 饰 中尉
胡宗琪 饰 军曹
制作人 闫日荣
导演 吴子牛
副导演(助理) 宋业明
编剧 吴子牛、王一飞
摄影 侯咏、汪胜权(副摄影)
配乐 马剑平( 作曲)
剪辑 宗立江
排长
演员陶泽如
八路军排长。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和其他四名八路军战士负责掩埋烈士遗体。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一名濒临饿死的日军俘虏,继而发现了一支32人的日军部队。经过日俘喊话,这支日军投降,排长把手中的粮食分给他们吃。
胡子
演员刘若雷
八路军士兵。他的妻子被日军奸杀。在和战友们掩埋烈士遗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支濒临死亡的日军部队。虽然和日军有着深仇大恨,但他还是把手里的粮食分给投降的日军吃。
日俘
演员孙敏
日军士兵。与外界失联后,他和驻守弹药库的日军部队濒临饿死,这名士兵逃出山洞后被八路军士兵所救。他不断的向山洞里的日军喊话,让中尉缴械投降。这支部队最终投降,但他却被军曹所杀。
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第九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第九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第九届金鸡奖最佳摄影
第三十九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
《晚钟》的情节比较简单,画面简洁,注重渲染情绪,强调主观镜头,与其他探索片相比,电影语言运用得更为娴熟。在多种表现手法之中,该片象征手法运用得最多,也最为成功,如在影片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处,先后三次安排一个老人挥斧猛砍日军瞭望楼的细节,这个细节虽然游离于情节之外,但与主题是相呼应的。它象征着中国人民坚持不懈与日军进行艰苦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该片意境悠远,对于一些空镜头的运用上如日军唱起日本民歌《荒城之月》时切入了一轮明月的空镜头,这使观众看到了一群被扭曲了人性的日军的思乡之情,也使观众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电影评介》评)
摄影师侯咏认为该片的总基调是强烈的反战情绪,在摄影造型上也应该是强烈的环境感受与强烈的光感,以环境和光感体现出人物造型的雕塑感和冷峻悲凉的情绪,所以赋予出阴影中的日本兵和阳光下的八路军两种截然不同的阳光层面。由于拍摄地靖远县冬天日照很短,得抢时间。拍山洞前阴影中的日军,要抢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拍阳光下的八路军阵地,要抢十一点到三点的阳光。每天侯咏都要和吴子牛导演把第二天的拍摄计划严密的设计出来。
该片于1986年11月初在甘肃省靖远县开机,拍摄一个半月即完成全片的七百多镜头,但之后经历了整整一年的讨论、审查、修改。全部影片修改达到数十次,大的修改和补拍镜头有四次,一次去原外景地,一次去河北,还有两次在北京附近。最终该片于1988年5月审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