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相会合,在这里共同指挥南北两线五大战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略大决战,这就是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及时把握住战略决战的时机,并决定首战歼灭已处于困境的东北国民党卫立煌集团,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林彪复电军委,强调东野主力南下可能遇到种种困难,并提出首先攻打长春,求歼沈阳援敌之战役计划。毛泽东虽然同意,但同时指出:不应在干部中强调南下的困难,否则,一旦出现卫立煌集团总退却的情况,将在精神上陷入被动。“攻长打援”的战役实践证明,毛泽东的预见是正确的。1948年7月,林彪致电军委,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南下北宁线作战。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曾反复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最后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仅用31小时便攻克锦州,歼敌10万余人。此时,被困在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在60军起义、新七军投降后,也终于率部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我军夺取锦州后,蒋介石亲调杜聿明,意在重占锦州,未逞。此时,黑山阻击战使廖耀湘丧失了撤退的时机,东野部队将廖耀湘兵团分割包围在120平方公里的范围穿插。以乱治乱。经过两昼夜激战,国民党第九兵团全部被歼,廖耀湘被俘。11月1日,东野攻占沈阳,2日攻占营口,伟大的辽沈战役宣告结束。
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动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正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法救援杜聿明集团,但终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义说服了蒋介石,将自己所指挥的60万军队留在了华北,并取得了国民党在华北的党政军及经济大权。为了拖住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中共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会合,发起平津战役。很快,傅作义的亲信部队35军被解放军围困并歼灭在新保安城内。这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并钳制住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及蒋介石的三千军。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入关与聂荣臻会合后,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平津战役打响后,傅作义多次秘密地与中共中央联系,进行和谈接触。毛泽东1949年新年献词中列出战犯名单后,傅作义再次派代表与中共谈判,由于双方所提条件相差悬殊,谈判没有成功。傅认为只要守住天津,就能达到目的,于是下令陈长捷死守天津。同时,派代表继续与中共谈判。谈判未结束,天津便失守,傅作义的幻想破灭了,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当天,蒋介石发表了“引退”声明,回到了老家浙江溪口。为感谢傅作义对和平解放北平做出的贡献,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热情接待了傅作义。
古月 饰 毛泽东
配音 周贵元
备注 字润之
赵恒多 饰 蒋中正
配音 戴学庐
备注 字介石
苏林 饰 周恩来
配音 吴俊全
刘怀正 饰 朱德
配音 李鉴秋
郭法曾 饰 刘少奇
配音 高扬
路希 饰 任弼时
配音 周海涛
马绍信 饰 林彪
配音 郑邦玉
出品人 萧穆
制作人 杨庆卫(总制片主任)
导演 李俊(总导演)、杨光远(辽沈战役首席)、蔡继渭(淮海战役首席)、韦廉(平津战役首席)
编剧 王军(辽沈战役)、史超(淮海战役)、李平分(平津战役)
配乐 施万春、温涛
艺术指导 徐怀中
鲁继先 饰 罗荣桓
配音 盖文源
张卫国 饰 刘亚楼
配音 齐杰
卢学公 饰 卫立煌
配音 王玉立
备注 字俊如
毛泽东
演员古月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拥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善于集中集体智慧提出指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解放东北全境。调动华东、中原野战军粉碎杜聿明集团,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解放北平和天津。
蒋中正
演员赵恒多
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进行反复研究,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失去东北全境。下令徐州驻军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由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导致淮海失利。命傅作义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却也以失败告终。
林彪
演员马绍信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性格比较内向,不苟言笑,爱独自思考。中央军委提出攻占锦州时,林彪在一段时间内未予接受,中央军委同意了东野先打长春。但长春久攻不下,林彪决定率军南下北宁线。接到葫芦岛增兵的敌情报告,林彪又向中央建议再回头打长春。林彪速战速决拿下锦州,并断然放弃原锦葫作战方案,回师东进,全歼廖兵团。
19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条件限制,最终没能如愿。1985年,胡耀邦同志就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提出:“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一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开始转入建设自己国家的新历程。这一年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描写好这一年的历史,很有教育意义。”而后,他进一步指出,要完整记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只要拍好三部电影就可以了——一部是八一厂刚完成的《风雨下钟山》,一部关于“转战陕北”这一段历史,还有一部就是描写“三大战役”。他认为,“三大战役”应该一气呵成地写出来,只有把“三大战役”的内在联系写出来,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战略思想和他运筹帷幄的宏大气魄。杨尚昆同志也非常支持拍摄“三大战役”,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的进行。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决战》的拍摄开始启动。
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2月成立了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由王军、史超、李平分别负责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部分影片剧本的创作。为了写好剧本,《大决战》创作组查阅了包括当事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资料,采访了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旧战场。编剧们在前期准备时就阅读了五六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拜访了许多“三大战役”亲历者,考察了多处旧址,方才开始写作。剧本初步完成后,八一厂又举行了多次审稿会,邀请参与审稿的人员包括:曾为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的政协委员,曾在野战军工作并参加过“三大战役”的指挥员或艺术家,以及原在西柏坡总部工作和在北平地下党工作的老共产党员。正是千锤百炼,才最终形成了符合“三大战役”史实的剧本,奠定了《大决战》“文献性史诗性故事片”的基础。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对《大决战》剧本的创作很重视,多次召见主创人员进行研究讨论。杨尚昆对大家说:“《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林彪这个人物在戏中的分量可想而知。当时有人担心片中反映林彪会有麻烦,主张不写林彪。还有人主张,如果要写就 把他写成反面人物。杨尚昆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了重要表态:“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 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这一表态对于剧本真实地反映林彪,反映三大战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演员的选择非常关键。摄制组决定通过“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在全国进行“海选”。消息一传出,一大批特型演员纷至沓来。经过一番 紧张的选拔,片中几位关键人物都有了着落。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扮演者毫无悬念地落到了古月和卢奇的名下,林彪一角则由马绍信扮演。对于扮演蒋介石的人选,经过反复研究,摄制组最终选择了在影片《血战台儿庄》中有出色表现的赵恒多。而扮演周恩来的人选则选择了曾在《七七事变》、《四渡赤水》等影片中扮演周恩来的苏林。
为了使摄制组充分把握影片拍摄要点,1989年底,李俊还率杨光远、蔡继渭、韦廉三个分导演走访了作为平津战役总前委之一的聂荣臻元帅。聂帅向李俊一行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的相关情况,这对《大决战》的拍摄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在李俊的统筹指导下,电影《大决战》所包含的三大战役在全局上自然天成,但每场战役却各有特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是以打为主,一仗一仗地打,一地一地地 夺。而平津战役则是有打有谈,军事较量和政治交锋交错,互为制约,巧妙地避开了前两部已经充分表现的尸横遍野、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将重点放在战略部署及 和平谈判方面,从而使观众能够直观地领略到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巧妙的斗争策略。
为了营造壮观的战争场面,《大决战》参拍人员数量是史无前例的,仅是八一厂1000多职工中就有近800人参与了拍摄。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据统计,共有来自解放军各大军区、有关院校、武警部队等单位的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全片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余万人次。共动用了炸弹3500个、TNT炸药160吨、黑白烟幕70吨、血浆100公斤、军用装甲车20辆、真坦克5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包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假枪支6000支、刺刀6000把。
影片中有一个反映毛泽东爬坡时冰河开冻的场景,很是耐人寻味:在茫茫的陕北高原上,毛泽东爬上山坡,举目四眺祖国的大好河山。随后镜头一转,黄河冰凌开始 颤动,一幅大地回春、冰河开冻的恢宏壮观场景便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情此景,将我军走出低谷、开始反攻的背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出来。这个镜头在片中虽 是短短的一瞬,但摄制组为获取它竟然在黄河边苦苦等了两年。影片涉及人物众多,如何突破脸谱化的俗套确有难度。但编导们采取了“精神上平民化,细节上生 活化”的手法。在表现开国元勋叱咤风云时,将笔墨更多地伸向他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电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电影没有将众多历史伟人肖像化,而是把他们塑造的丰富立体,让观众看到了伟人真实生活的一面,全片涉及人物过百,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是不计其数,是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新浪娱乐 评)
《大决战》或以浓墨重彩和恢宏气势,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或打破以往这类影片的表现模式,采用纪实的手法和穿插大战经历者的亲身讲述战争过程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新鲜感,在艺术上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解放军报》评)
不少历史人物在一生中有许多变化,在描写他们的形象时,要实事求是,要照应到 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大决战》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创作经验。(江泽民 评)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邓小平 评)
《大决战》完成后,杨尚昆在接见剧组主要演员时,急切地寻找林彪的扮演者马绍信,紧紧握住了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扮演毛泽东的古月和扮演邓小平的卢奇为减肥常常饿着肚皮通宵下棋。经过一番紧锣密鼓 的“瘦身运动”,大家的身材都变得“苗条”多了。
拍《大决战》时已是深秋时节,为了拍好“毛泽东游泳”的镜头,古月在冰冷的水中一遍遍游来游去,直至拍到满 意镜头为止。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看了影片后托人转告卢奇,说卢奇演得很好,她代表家里人谢谢他。
香港观众对马绍信的欢迎程度居然超过了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很多观众都争抢着与马绍信合影。
第十二届金鸡奖评选时,赵恒多因为没有参加影片配音工作而痛失“最佳男配角”桂冠,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评审委员会给了他一个“表演特别提名 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