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蛇》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所作的一首以蛇为题材的诗,通过描写蛇的特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向人间较短长,截冈要路出林塘;
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于乾隆七年任范县县令后所作。刚到范县,郑燮以为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了,心情是愉快的。他关心百姓,写了著名的题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是那时举国上下无官不贪,许多县令跟地方富豪互相勾结,贪赃枉法,鱼肉乡民。郑燮既不把土豪劣绅奸商市侩放在眼中,就必然引起他们的不满。他清廉刚正,触犯了某些地头蛇的利益,遭到忌恨,矛盾很快从小到大,成为正面冲突。在任上,几次碰到灾荒,他心急如焚,一面向朝廷呈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查封大户富商屯积的粮仓,责令平粜,又以工代赈,组织饥民修筑城池,还捐出自己的官俸,帮助百姓度过灾荒。这一切德政打碎了富豪们趁火打劫的发财机会。于是,贪官与奸商勾结,谣言四起,暗箭不断地飞来。有一次省里来了一位要员,板桥去迎接时,因为穿着草鞋没有来得及换,那人便借题发挥,说他不守官箴有意犯上。这样上下夹攻,使他心冷如冰,看透了官场腐败与宵小可恶。
这首诗就是讽刺贪官污吏和恶霸奸商造谣行为的。诗人构思奇特,一般人都憎恨蛇,他却说这伙坏人连蛇都不如,其狠毒阴险无物可比,相反相成,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