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施》由台湾省电影制片公司、国联电影公司于1965年联合出品,该片由李翰祥执导,由江青、赵雷等领衔主演。
主要剧情是: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做了阶下囚,得范蠡与西施之助,矢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告成功。
该影片荣获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最佳彩色美术设计等5项大奖。
江青 饰 西施
赵雷 饰 越王勾践
朱牧 饰 吴王夫差
洪波 饰 伯嚭
曹健 饰 范蠡
马骥 饰 伍子胥
古军 饰 文种
傅碧辉 饰 君夫人
梁醒波 饰 无咎
杨群 饰 晋侯
根据中国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一段历史故事改编而成。以历史美人西施穿针引线,并对西施与将军范蠡之间欲言又止的感情有细腻感人的描述。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伐越败死,继而吴王夫差亡越,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共23年。影片以越王勾践为吴国臣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史实为经,以西施受命反间蛊惑夫差,徘徊于私情与国难之间的感情为纬,描写了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相争的故事。春秋时代的末叶正是诸侯争霸的时候。越王勾践在国家亡后便积极救亡图存,对吴王夫差百般顺从使夫差不疑有二心。越王勾践向夫差献上美女西施,利用美人计使吴王松懈戒心,国事日渐腐败,人民生活无度。另一方面,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复国,时机成熟便起兵攻击,终于经过一番奋斗后,勾践打败夫差,收复国土。越王勾践遭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卑贱活在吴王夫差的阴影下,幸得人民支持,乃得复国之机,其中所用美人计里的一名女子西施,相貌出众,爱国意识强烈,深得夫差爱戴,可是范大夫却也爱着西施,却不得不深藏心中,直到夫差被西施所惑,言听计从,终使吴国走向灭亡之途,越国也因此中兴。
制作人 杨樵
监制 周天固
导演 李翰祥
副导演(助理) 朱牧、杨甦、宋存寿、刘易士、房勉
编剧 唐绍华
摄影 王剑寒
剪辑 沈毓奇、张中民
道具 马斐、周鉴英
美术设计 顾毅、曹年龙、唐国仕、钟志光
造型设计 林鸿颖、覃国强
服装设计 赵瑛、李百濂
灯光 阮定邦、傅秉忠
录音 王荣芳、叶和鸣
剧务 祖康、黄雄
场记 左右
布景师 吴汉生、莫干浦、吴群
年份 名称 奖项 获奖者
1966年 台湾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 李翰祥
1966年 台湾金马奖 最佳导演 李翰祥
1966年 台湾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 赵雷
1966年 台湾金马奖 最佳艺术指导 顾毅
1966年 台湾金马奖 最佳彩色摄影 王剑寒
《西施》在华语电影史上的地位应该和威廉-惠勒的超级巨片《宾虚》好有一比。影片由李翰祥的“国联”公司组织拍摄,片长达220分钟,影片共搭景42堂,服饰六千多套,大小道具三万多件,战马八千多匹,临时演员12万人,拍摄334天,战车800辆,底片耗费12万尺。这种耗费在台湾电影史上,几乎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李翰祥在去台组“国联”后,头两部影片均叫好叫座,因此《西施》是他自信爆棚、从而不计成本的宏大制作。国联厂刊由此将此片称为“亚洲影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这一说法如今看来虽有软文之嫌,但仍可管窥李翰祥创作高峰时期的不二气质。(凤凰娱乐评)
《西施》电影号称制作费新台币2300万元、动员台港两地主要演员48人、特约演员2000余人,是李翰祥赴台发展的最庞大制作,几番风雨,费时两年始告拍成。难得的是港台众星云集(其中江青更是李翰祥导演一手发掘的新人),加上台湾当局大力协助,不惜人力工本,场景之浩大,可谓史无前例。
国家/地区 时间
中国台湾 1965年10月22日
中国香港 1966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