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慈济宫又名花桥真人庙、真人庙,俗称“花桥坛”,原址为古花桥亭。相传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流行瘟疫,死者相继,吴夲急率弟子前来救治,活人无数。吴夲逝世后被泉州府同安县一带民众崇奉为地方性神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任太学士伏阙上书的同安人在泉州府城吴夲生前行医故址花桥亭创建真人庙供奉吴夲,因曾膺赐号“慈济”,故名“慈济宫”。自古以来,此地即为花市,八卦沟上架有石桥,“桥上有坛,夏暑雨,冬祈寒,贸易者赖之”,故有“花桥坛”俗称。
现存的花桥慈济宫为清代规制,坐西朝东,三进,由门厅、大殿、仙姑祠和赠药义诊所组成,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前两进门厅、大殿系民国十年(1921年)重建,1985年重修。外门作牌楼式的砖石建筑,门额上嵌砌“真人所居”石匾额一方,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无间,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殿前上方“慈济宫”大金字匾系元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殿内供奉保生大帝。仙姑祠内供奉的是鄞仙姑,俗名阿乙,为吴真人弟子,传宋仁宗赵祯之母宋太后患乳痈,鄞仙姑与吴真人进京,手到病除,仁宗大喜,以其俗名封其为“太乙仙姑”,后来随吴真人在花桥慈济宫悬壶济世,共行善举。第三进赠药义诊楼,为现代式3层楼建筑,建筑面积354平方米。
可以乘坐30路或31路公交车,在鲤城区政府站下车即可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