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4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学校聚焦特色强综合,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实现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等学科群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着力打造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筹建的崂山实验室于2022年挂牌成立,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主持建设中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主持海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地平。拥有全球最高静音等级5600吨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提出了“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战略。
学校提出了大洋热量输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理论,建立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框架,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海—地—空—天”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建立了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构建了涵盖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精准营养数据库,培育了一批水产养殖新品种,引领和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藻、虾、贝、鱼、海珍品“五次浪潮”。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被誉为“全球海洋纤毛虫领域的研究中心”。研制上市了以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为代表的系列海洋糖类药物,联合研发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解决了海洋工程设计理论、安全施工与运维中的系列技术难题,发展了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技术体系。与海南省、三亚市共建三亚海洋研究院,与深圳市共建深圳研究院,与青岛市共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牵头建设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连续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等咨政成果,充分发挥蓝色智库作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是全球海洋科教合作交流的重要推动者。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科教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德学院,与美、英等国家的高水平院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承办全球气候领域重要国际组织“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组织”(CLIVAR)项目办公室,牵头“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联合全球主要涉海科教机构及国际学术组织,发布《未来海洋青岛共识》。
私立青岛大学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的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
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在青岛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校址就选在原私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
山东大学
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3年,根据高教部指示,天津市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并入水产系。
山东海洋学院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62年,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
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
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
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
1978年初,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海洋大学
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题写校名)。
1994年,学校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
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
2002年6月,由学校牵头,联合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建工学院(现青岛理工大学),组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2007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9年10月,学校入选“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2011年,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于学校成立;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6月,学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为我国首个加盟该机构的科教单位。
2014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共同成立“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7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同年,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2019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月,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0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
202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2月,中国海洋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9月,中国海洋大学加入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中国海洋大学5个学院整体搬迁至西海岸校区。10月,中国海洋大学与道莅智远科技联合研发中心揭牌成立。
2023年4月,加盟山东海洋人才高质量发展联盟。5月,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鱼山校区胜利楼举行。11月,发起成立青岛市软件行业产教联盟。
202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焕新开馆仪式在崂山校区举行。
2025年4月,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江苏开放大学联合共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4月,中国海洋大学-潍坊市人民医院智慧医疗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