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中学坐落于锦州市之东,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始建于1913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4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正式命名为锦州中学。1960年被辽宁省确定为重点中学,1980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6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模范学校。2002年12月接受了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专家评估组的评估检查,学校正式步入辽宁省首批示范高中的行列。锦州中学现有60个教学班、2700余名学生,260余名教职工。
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一支修养全面、业务过硬、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立校之本,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品位。因此,该校特别注重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观念超前、科研先导、现代教育技术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人数240余人,35岁以下教师83人,比例为34.5%,全日制研究生、硕士学位57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33人,教师本科率100%。我校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合理配备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宽厚、素质高、责任心强、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教辅及后勤人员。
加强师德培训
学校始终把师德培训放在首位,开展讲师德、展师风、树立教师新形象活动,开通师德热线,设立校长信箱,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制定了《领导干部行为规范》、《锦州一高中教师行为规范》、《职员、工人行为规范》等,评选出市级师德标兵2名,校级师德标兵6名。召开了"讲师德、树新风"演讲会,韩冬老师在市教育局举办的师德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学校涌现出一批敬业爱岗、真情奉献的先进人物,有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的老教师;有妻子患绝症却无暇陪伴的中年教师;有父母临终不能床前尽孝的青年教师;带病工作的、为困难学生慷慨解囊的更是不胜枚举。特别是"非典"时期,该校教师的事迹更是感人,孟昭伟老师的丈夫到上海出差,她在丈夫回来的前一天晚上,主动找学校领导说明情况。当时孟老师完全可以与丈夫团聚,回家隔离,可她却带着孩子住到学生宿舍,与丈夫隔离;几位年轻教工主动推迟婚期;医务室人员为学校消毒工作到午夜。尽管他们失去了很多,但他们却拥有世界上宝贵的东西,那就是高尚的师德。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恢复建校初期,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规划》,提出了"一年胜任工作,二年提高能力,三年形成专长,五年成为骨干"的具体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通过"压担子,结对子,引路子,搭台子"等一系列环节,让青年教师在中老年教师的辅助引导下,从“扶着走,跟着走,指着走,自己走"到"站稳讲台,积累经验,形成特色"。学校恢复以来,共开拜师会7次,拜师结对94人次,有效的优化组合了学校内部师资。从教材分析到课堂教学方法上都能实现了以老带新,新老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
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创造机遇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考察。几年来,我们曾先后集体组织教师到泰山、华东五市学习考察,曾先后派出一线教师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各学校学习考察,也有的教师利用假期自由组合到全国各地学习考察。回校后,他们以座谈会的形式或以书面的形式交流考察感受、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并将学到的新鲜经验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该校与锦州二高中结成友谊校,互派教师听课、授课,取长补短。分别与辽西地区十七家重点高中建立校际联系,增强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还与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慧泉高中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研究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心理、生理发展历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高中教育教学。该校也是渤海大学的实习见习基地。
鼓励深造,提升学历 创造条件,鼓励深造
为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学校制定了鼓励在职进修深造的各项政策,从时间上提供方便,在经济上大力扶助。支持报考研究生和在职进修研究生。2013年研究生班毕业5人,又有41人在读研究生。
重视现代技能培训
该校50岁以下均拿到计算机信息考试合格证。有2名大学本科学历的计算机教师,还有多位计算机自学成材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电化教学。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12人。我们鼓励教师购买个人办公电脑,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使教师的个人电脑普及率达到了100%,并有110名教师购买了打印机。学校投资建了宽带网、局域网和校园网,并建立了校园广播、校园闭路和校园外语听力接收系统,既促进了教师学习电脑的积极性和电脑操作水平的提高,又丰富了教师的现代信息含量。
加强英语培训
为了使大多数教师能进行双语教学,该校利用周四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培训分为一级、二级两个层次,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鼓励教师创新,涌现出大批骨干教师
几年来,为了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该校每年都举行"荷叶杯"、"创新杯"、"新秀杯"、"示范杯"等教学大赛并积极参与省市级比赛,该校先后有42名教师获国家级、省级优质课奖励,4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学科带头人,9名教师被确定为市骨干,6名教师被确定省市优秀教师。
百年来,学校绛帐高设、弦歌不绝、人才济济、星光灿烂;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和原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冶金研究所所长柯伟等从这里起步;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博士,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从这里腾飞;建国后培养出40000多毕业生从这里奔向四面八方。风华百年,积淀悠远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之以优秀的师资,规范的管理和优异的质量享誉省内外。被誉为英才的摇篮、名师的沃土、科研的基地、辽西辐射的中心。
在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和几任校长的共同努力,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桃李芬芳漫神州。
2007年赵子波同学勇夺辽宁省理科状元桂冠。
2010年高考再创辉煌,囊括锦州地区文理高考状元,有8名学生考入锦州地区理科前十名,有7名学生考入锦州地区文科前十名。
2015年高考囊括锦州地区文理高考状元,锦州地区理科前十名我校占7名,锦州地区文科前十名我校占6名。
2015年高考理科报考人数735人,一本上线人数519人,一本上线率70.61%,二本上线人数692人,二本上线率94.15%。
2015年高考文科报考人数99人,一本上线人数51人,一本上线率51.51%,二本上线人数90人,二本上线率90.91%。
2016年囊括锦州地区文科状元、理科榜眼,600分以上人数达182人,理科一本上线人数565人,文科一本上线人数65人。
2018年锦州中学获得全面突破:王睿临以649分获得锦州市文科状元,郭可莹、张铁砚以698分获得锦州市理科状元,并进入全省理科前10名。文科共有3名同学进入全省前24名,理科共有3人进入全省前20名,共有5名同学进入全省前36名。清华、北大上线人数8人,9人考取清华、北大。在锦州中学报考的考生中,600分以上的人数,达到锦州中学自2000年有统计以来的最大值,共有338名(文科17名,理科321名),占报考人数1/3以上,文理一本建档人数达到696人。
新的机遇与挑战赋予锦中人更加神圣的使命,锦中在不断的追求卓越中与时俱进,将以更雄浑的气魄、优异的成绩和新的风采,创建高标准的强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在全校师声生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科研兴校,文化建校”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办学口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曾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称号,也曾在国家、省、市各项活动中多次获得表彰。
锦州中学前身是锦县男子师范学校,始建于1913年。
1946年7月改名为锦州中学。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并正式命名为锦州中学,鲁坎同志任第一任校长。
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1978年起,学校成为全日制高级中学,并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1980年被命名为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88年被省、市确定为普通中学整体改革的试点单位。
1984年,学校与日本富山县高冈市第一学园签订友好协议书,建立了中日友好协作关系。
1996年被评为首批模范学校(全省仅十所)
2002年12月,学校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作为全市一所学校率先跨入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全省十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