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驻芜领事署位于芜湖市新芜区范罗山。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人在范罗山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3座西式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其主建筑坐北朝南,面阔25.38米,进深17.10米,高9.70米,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均有深达3.5米的拱券回廊,廊柱挺拔,圆券清秀,建筑物下部为石砌基座,廊柱以优质红砖砌筑。四面坡顶采用深色瓦楞铁皮屋面,配以白色门廊石柱和连续拱券,拱顶夹砌青砖,色彩搭配协调柔和。南面有主入口,东西两侧有次入口,大楼之间为八角形大厅,大厅两面各有2间办公用房,每间皆有壁炉。大厅后面有装潢考究的三折木楼梯,通往二楼领事官用房。楼梯平台下侧有出口通往后院附属用房,西北角另有辅助楼梯通往三层阁楼,登此,可以通过6个老虎窗观察四面八方。
第二座为民国初期建筑。 面向东南,2层楼,6开间,面阔34.4米,进深13.5米,层高3.5米。红砖墙,外走廊,长方门,百叶窗,内有壁炉。
第三座也是民国初期建筑,坐北朝南,2层楼,7开间,面宽20米,进深17.2米,层高3.5米。红砖墙,外走廊,拱券门,百叶窗。
英驻芜领事署和领事官邸开创了芜湖近代建筑风气之先。李艳天告诉记者,此类西洋式建筑在我省留存很少,它延续了建筑文化之脉络,设计中采用了中西建筑文化共存的手法,建筑结构使用砖木混合结构。精妙的建筑技艺,耐久的建筑材料和经典建筑形式,和谐统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产物。
清光绪二年(1876),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迫开埠,此后,英国人陆续在范罗山南坡及附近的雨耕山上,依地势建起四幢极具英伦风格的建筑,供英国驻芜领事署及税务司使用。它们分别是建于1877年的英国驻芜领事署领事办公楼、建于1887年的英国驻芜领事署官邸、建于1912年的总税务司办公楼和建于民国初年的洋员帮办楼。这其中,英国驻芜领事署是芜湖最早的近代西洋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精心打造,无论外观,还是内部设施都很精美,它也是早期一批西方列强在中国兴建的使馆建筑。
英驻芜领事署办公楼坐落于范罗山一处小山头上,相对独立于附近其他建筑。这幢办公楼在这四幢西洋建筑中设计得最为精美,做工也最为讲究,据说,它的设计图纸和建筑工程师均来自英国本土。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面积,这座办公楼都是四幢西洋建筑中最大的。据《芜湖百年建筑》介绍:“1877年,英国政府在地势高敞、林荫如盖的范罗山建造了领事署办公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券廊式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占地面积46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东、西、南三向设有外廊,青石砌筑露明基座,平面方正,典雅大方,是芜湖最早的西洋建筑,也是安徽省最早的外国领署建筑。”另据民国八年《湾沚区志》记载:“英领事署在范罗山。因《烟台条约》,于光绪三年,由英国领事官建筑新式楼房一座,四围绕以垣墙,以为领事官办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