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民居,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宁尚书第,古称杉城,山上盛产杉树。尚书第内部的主要建筑全部采用杉木材料,柱径粗大,排柱密集。李春烨用较好的杉木建造的大宅院,即体现了他的显赫身份,又达到了坚固耐用的目的。
尚书第房屋内部装饰更为讲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块条石拼砌,呈棋盘状,出水洞镂空成花鸟兽图案,天井内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大石缸内装满了水,用以养鱼、浇花和防火。
大厅地面以方砖铺砌而成,呈菱形。厅堂条格状的窗户特别引人注目,类似百叶窗的这种老式窗户夏天通风透气,冬天糊上白纸防风又采光,既暖和也明亮。
尚书第坐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对于研究明代建筑具有较高价值。
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有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
现尚书第内还辟有明代蜡像馆、民俗馆等。
每个房间地板下还有个阴井,开启活动板门就可倾倒污水,古代工匠的建筑设计还真叫绝。昔日的厅首、额枋、廷柱处,都悬挂着名人撰书的匾额和匾联,使整座古居更显得庄重高雅。
在文物陈列室里,一扇十二折的红木屏风,这是李春烨给女儿的嫁妆。屏风上方透雕蝙蝠、寿字图案,中部雕刻八仙下凡的民间故事,下方透雕如意、刺虎纹花格,雕刻工艺异常精美。在名人书画、石碑艺术展馆,我们还见到了朱熹在黑砚台上留下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些诗词是他晚年被打成伪学派后,隐居在泰宁城南时所写的。
尚书第较大特点是大气,建成300多年来至今毫无损失,是一座典型的泰宁传统“三厅九栋”形式排列的古建筑群。主体5栋,栋与栋以封火墙相隔,廊门相通,既独立又相连,它那巧妙的木结构精美的砖刻石雕斗拱雀替花舌等装饰,富有珍贵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它布局合理,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
它规模宏伟、占地面积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讲究,建筑等级特别。如前厅采用宫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艺精湛,如门楼上的砖石雕刻、斗拱花饰等。
主厅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主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
门楼仍保存的非常完整。“四世一品”,这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
“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清朝”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院的门楼,全用条石构筑,墙面匾额、柱梁和须弥座均精雕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纹,并用重叠斗栱构成。门前有一对高2米的抱鼓石。屋面灰瓦,檐口悬吊陶质落水漕。高挑的屋脊,用灰瓦或薄石板砌压。厅堂、走廊地面铺墁方砖。尚有开敞式仪仗厅,系迎宾礼仪之所。尚书第四周及各院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均有廊门相通,布局严谨。
李春烨为明末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泰宁城郊际溪村人,字侯质,号二白。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16岁的李春烨中秀才,36岁时考中举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春烨登第后,被选任行人司行人,专受皇帝差遣。曾奉诏存问楚王、岷王,再奉节祭葬益藩。任行人四载,不辞辛苦,不负使命,在京官的统一考选中,考绩列为第一,被任为工部给事中。明天启二年(1622年),转任户部给事中。明天启三年调任刑部给事中,所到之处皆有建树。同年,升任吏部给事中,正值杨连、左光斗、万火景忠谏熹宗,要求严惩魏忠贤而遭迫害。李春烨挺身而出,为杨、左、万3人仗义执言上谏,应宽万火景而治魏的不忠之罪,因而受贬斥外任湖广参政。
明天启五年,李春烨应召回京,晋升为太仆寺少卿。次年又提升李为兵部右侍郎、左侍郎。李从担任工部给事中起,就曾上奏要充实府库,精训兵员、淘汰老弱,加紧京城防卫,以使京营防卫无虞。明天启帝一一采纳,并令李付诸实施,收效不浅。下半年升李为兵部尚书,并协理京营戎政。明天启七年七八月间,李春烨晋爵为少保兼太子太师,准其回家奉母。明天启帝特嘱大学士张瑞图代皇上书“孝恬”二字赠与春烨。
明天启七年八月,熹宗去世,崇祯即位即开始处理阉党群凶。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春烨被认为是阉党同伙,但被列为第五等宽大处理行列,即论徙但恩准交款而不必去流徙处。明崇祯十年,李春烨去逝,享年66岁。
20元
08:30-17:00
乘车:从三明汽车站乘车至泰宁县,再转乘当地出租车或摩的到达景区。
自驾:三明—景区:三明—三明连接线—泰宁县—S205—金湖东路—环岛—右转进入和平南街—和平中街—过右侧的泰宁家美美的专卖店,右转进入尚书街—终点
第二幢门楼“四世一品”是较为精致的,楣额下平伸四根石花柱,周围石柱、石梁和石枋上刻满人物、飞禽、花草,门边立着一对近2米高的抱鼓石,显得富丽堂皇。四世一品,是天启皇帝赐封给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的荣誉,因为是向上封(李春烨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实际上真正能享受到此待遇的也只有李春烨夫妇。
走出尚书第时,到了尚书第的主人李春烨。他六岁读书,十六岁考上秀才,三十六岁中了举人,接着三次进京应试三次名落孙山,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了进士。寒窗苦读四十载后,李春烨进入朝廷。为官十一年,晋升了十四级,可谓是大器晚成,青云直上,仕途腾达。李春烨以自己的实干、能干,敢于进谏得到了皇帝赏识,屡获封赏重赐。
五十七岁时,李春烨却急流勇退,趁其母九十寿辰时辞官回乡。天启皇帝一再挽留,李答:“我原一介书生,十一年晋升到如此地位,所受皇恩已很优厚。只是我尽儿子义务的愿望尚未实现,怎忍心忘怀当年荧荧孤灯、母子形影相伴时的情景?”隐退后的李春烨回到泰宁亲奉老母,在尚书第的深宅大院中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年。
紧邻尚书第东面的世德堂,为元末明初古建筑精品,占地7000多平方米,具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主房是一列六幢座西朝东的封火山墙硬山式木构架建筑群,它面阔79米,进深40多米,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尤其是第五幢,其建筑风格古朴,用材粗放、年代久远。该堂完整地保存了“三厅九栋”的明代民居建筑模式,用材粗犷、风格古朴、厅堂连片、安全舒适,集中展现了明代民居的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世德堂并入尚书第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德堂与尚书第、李氏宗祠共同构成尚书第建筑群,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该建筑群中含有古代官居、民宅、祠堂、客厅、辅房、大庭院等多种功能建筑,重现了古代的部分生活场景,是江南较为典型、完整的古代民居精品建筑群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