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宫古窑址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共发现窑基3座,均为龙窑,有分室和斜坡两种。其中斜坡龙窑2座发现于碗坪仑,均已残,窑的坡度为10度左右。分室龙窑1座,发现于屈斗宫,保存较完整。窑顺山坡砌建,坡度为12~20度,长57.1米,宽1.4~2.95米,有窑室17间,每室之间有砖砌隔墙,每堵隔墙有通火孔5~8个,窑底两边设有火路沟,窑门为单边开门,残存14个,火膛略呈半圆形。
1976年发掘出土的瓷器和烧制工具8000余件,年代包括北宋、南宋和元代3个时期。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出土于碗坪仑下层,以白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器形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盒等生活用具。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卉最多。烧制碗、盘类器物主要用支具叠烧方法,烧制盒型器则用塔轮式垫柱,很少用匣钵。
出土于碗坪仑上层。以青釉瓷器为主。有碗、盘、碟、罐、壶、瓶等,其中以形式多样的荷口瓶和军持壶最有代表性。窑具主要用匣钵和支圈。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出土于屈斗宫窑址。以白釉瓷器为主,坯体较厚。器形有碗、盘、洗、盒、壶、瓶、高足杯等生活用具。装饰技法均用模印,构图简单,有梅花、莲花、菊花、牡丹图纹和福、寿、卐等文字。
烧制工具有器模、匣钵、三足垫饼、支圈和铁窑刀等。有的盒盖上印有“金玉满堂”,三足垫饼上刻划八思巴文。其中有一件匣钵底部刻有“丁未年”3字。结合器物特征推测,屈斗宫窑大约废弃于元初大德十一年(1307),也有人认为它废弃于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
德化窑在明至清代除烧造少量青花瓷器外,主要以生产纯白瓷而著称。这种瓷器胎质薄,透明度高,造型雅致,纹饰丰富,十分精美。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模、制坯转盘、敲匣钵的铁刀、匣钵垫及各类匣钵等。器物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种。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和一些未经烧熟和生烧所形成的灰釉和黄釉,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有的盒盖上还印有“寿”、“金玉”、“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各种吉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