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中学创建于1906年,学校前身是“私立东山培正兴华分校”,现为广州市一级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545平方米。
学校校园规划布局合理,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室宽敞明亮,配备学生储物柜、多媒体授课平台,前有走廊,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空调、配有独立阳台。各个实验室、功能室设有高标准电教平台,校园教学网、视频网的网点进入各课室、功能室、办公室及教学场室,达到较好的水平。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10个,高标准电脑室4个,多媒体语言实验教室2个,综合电教室2个,外文打字室1个,劳技教室一个,图书馆一栋,所有课室都可使用手提电脑进入校园网络和因特网。有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学校是广东省少年儿童科学教育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越秀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越秀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州市越秀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
截止2020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14人,高级教师35人,中级职称50人,教师学历达标100%。
校徽设计整体上体现出东方传统审美风格,以厚重、曲雅、简洁取胜。数字“10”居于校徽中心,寓意广州十中,其中数字“1”如笔如楔如剑,蕴含广州十中师生书写历史的壮志豪情、探赜索隐的科学精神、允文允武文韬武略的育才理念、开拓进取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数字“0”如日如虹如浪如龙,象征广州十中事业的圆满辉煌、领潮时代的雄心,亦寓意校友四海龙腾。凝重的深红色块,象征着十中红色的革命传统、师生爱国爱校的丹心热血、飘扬百年的校旗、传承百年的教育薪火、收获百年的辉煌成果···
1906的诞生年份,不仅意味着百岁校龄,更意味着十中前程无限,教育事业万古长青!百年历史、百年文化、百年情感,浓缩于校徽之中。
校训:爱·敬·诚·勤
“爱敬诚勤”四字校徽由十中前身——“私立东山培正兴华分校”校长周伯琴提出并题词,由于兴华是教会性质的学校,所以该校训在当时包含基督教思想。新世纪以来,十中根据现代价值观和传统儒家思想对“爱敬诚勤”四字作出了新的诠释,使之仍然成为鼓舞十中师生进取奋发的精神指导
爱:孔子释仁之义曰“爱人”。爱为人之本质,乃天地祥和之象征。爱人类、爱自然、爱国家、爱民族,是为博爱。博爱者,善之至上也。怀爱心者为仁,仁者无敌。故教师传授业。
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先哲之言也,君子以为做人标准。敬天礼法,尊师重道,睦邻孝亲,皆“敬”字之内涵,乃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凡我学子,自当身体力行。
诚:诚能感人,诚能动物,诚能格天。诚者真也,纯也,为学子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以诚待人,无人不感:以诚接物,无物不兴。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即此理也。诚之延伸曰信,守信重诺,是为君子。人无信不立,“诚”、“信”二字,为行世之法。
勤:积土成山,积流成海,勤之使然也。智识于人,有先天得之,更有后天积之,不管先天后天,欲成大器,必赖于勤。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千古不易之理,我学子当永远铭记。
曲名:《广州市第十中学校歌》
作词:黄江泉
珠江河畔 广场之旁
十中校园 桃李芬芳
党的阳光雨露 哺育我们茁壮
成长可爱的学校温暖的集体温暖的集体
尊师爱生 勤学苦练
朴实健康 奋勇向前 我们的校风要发扬
满怀共产主义理想
为祖国四化为振兴中华
为祖国四化为振兴中华
挺胸阔步 挺胸阔步向前方
为祖国四化为振兴中华
为祖国四化为振兴中华
挺胸阔步 挺胸阔步向前方
1906年,由中国人自办的基督教兴华教会自立浸信会教友们在兴华自立浸信会内创立兴华小学(今十中继兴楼)。
1921年,因东山培正中学入学人数过多,所以就开办一所分校,称“私立东山培正分校”。
1923年秋,迁入素波巷新校舍。
1925年,学校增设初中一年级。
1929年,“私立东山培正分校”改名为“私立东山培正兴华分校”。
1931年9月,私立东山培正兴华分校向国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厅呈交立案,教育厅以该校与培正中学有别不能称“分校”,所以改名为“私立兴华中学”。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兴华中学迁至广东省开平赤坎,迁校东山的计划也因此中止。
1938年,开平赤坎沦陷后迁校于香港九龙青山道以及深水埗。
1940年,汪兆铭伪国民政府成立,次年伪广东省教育厅在兴华中学校址成立“广东省省立第二中学”。
1941年,香港沦陷,兴华中学被迫停办。
1945年日本投降后,省立二中解散,校址归还予兴华中学。
1918年,改名为“继昌中学”,设有高、初中班,再分设师资班、中医班等具有职业意义的班级,当时十分受人尊敬,而且学生们后来还做了抗日骨干。
1953年10月由原来的私立兴华中学与私立继昌中学合并,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中学”,是建国以来第一批私立中学改制为公立中学的学校。
2003年,广州市第十中学与广州市第四十六中学合并,沿用“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名办学,原四十六中学校区为南校区。
2009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2011年9月,停招高中,2013年,最后一届高三毕业,成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