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筑布局
营城子汉墓群中的汉墓多为砖砌结构,看似“山”字型,建有主室、套室、前室和侧室,中间高,侧室低,错落有致,墓室全部由青砖砌筑。砖的一端均饰有环状纹、羽纹、方格纹等图案。有的砖饰还涂有红色、黄色或白色色彩,使墓室内富丽堂皇、绚丽多彩。墓室的穹顶采取青砖向上内收、交错叠压式砌筑工艺,线条柔和,结构科学,坚固耐久至今约两千年。此外在对营城子汉墓的发掘中,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品”字形汉墓,显示出与中原文化有别之处。墓中的壁画则多绘于墓室主室内壁和东西两权门门外墙面上。
头号瑰宝——“升天图”
在数量繁多的营城子汉墓艺术品中,有一幅著名的于1972年出土于一号墓的帛画“升天图”。该帛画画幅呈“T”字形,也有人称之为“非衣”。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棕色丝带,可以张举悬挂。画面上部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象征天上境界,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月下有一乘龙的妇人形象,另有仰首而鸣的仙鹤,两个兽首人身的司铎骑在异兽上,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树间,天国的门口,则绘有神人、神兽守卫,瑞云缭绕,体现出仙园的气象,可谓气象万千。画的正中绘有一名男子,着长衣,佩长剑,面向左方,脚下云雾缭绕,并饰以谷壁蛟龙、华盖玉磬以及神兽仙禽,构成一特殊的布局,向天界冉冉欲升。 墓主人身着锦衣拄杖而行,前有仆人捧案跪迎,后随侍女,气派十足。其前方另有一老者,迎接墓土。下面厅堂里,设鼎、壶及耳杯之类酒器食具,左右各三人拱手而坐,表现出主人将离家园升天,家人设宴送别之情景。该部分以墓主的形象和祭祀为中心,寓示着“人间”一界。画的下部绘一神人双手抵地,又画有鱼龙水属之类,表明此处为黄泉。整个画面,天、地、人间融为一气,神、人、兽同处一台。表现出墓主灵魂升天,祈求墓主死后的福泽。但也含夸耀死者生前生活之意。该帛画着重刻画了墓主人的形象并再现古代神话传说,显示出绘者丰富的想象力,充溢着一种雄健的内涵力量。用线匀细有力,构图严密完整、大体对称;统中求变化、主次清晰、疏密有致。设色以石绿、石青、石黄、朱砂等矿物颜色为主,色泽艳丽,或平涂,或渲染,富丽厚重,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的精品。一号墓内还遗留了一些随葬的陶案、陶房、陶灶、陶猪、陶灯等器皿。
其它出土文物
金属、玉器作为价值连城之宝,是营城子汉墓出土文物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在营城子汉墓中所出土的这类文物主要有“四神规矩”青铜镜,金质“十龙带扣”,印上的龟形纽,数十种铜车马饰件,作为年轻女性首饰的铜钗、银戒指、天蓝色琉璃耳环,还有俗称“剑鼻玉”的玉剑璏。其中,金质“十龙带扣”的正面雕有10条栩栩如生的金龙(一条巨龙携带九条小龙),龙的脊背及周边的等地方,分别镶嵌细小如米粒大小的金珠和水滴形状的绿松石。这样的饰品全国目前仅发现三枚,因而充分体现了汉代焊缀工艺的精美。
而与普通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用品更是体现了汉代营城子地区居民高超的手工艺水平。有资料显示,当时营城子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已经达到了半机械化状态,包括车这样的交通工具都是竹、木做成。而据一本营城子汉墓出土的文物图册所描述,当时营城子地区居民做汤用的是三脚的铜鼎,盛菜用铜盘,舀水用陶水斗,吃饭用的小勺子与现在的勺子几乎一样,而且当时用餐也是在桌子上摆满陶碟。
让人惊奇的是,营城子汉墓还出土了一个炉子,考古的专业术语是“陶椐”,这个长方型陶椐与街头烤羊肉串的炉子几乎一模一样,中间可以放炭,两侧留有孔洞通风,考古专家认为,当时这种东西也是用来烤肉。
2006年,营城子汉墓出土了一个特别的随葬品,这是非常罕见的陶制四合院。汉代四合院在全国也有过发现,但出土于营城子的这个陶制四合院非常完整,院子里有主人正楼,有粮仓,门口有狗,院内养猪。甚至连猪槽,水沟都完整保存。在营城子地区已经发掘的汉墓中,陶鸡、陶猪、陶鱼甚至不少的动物骨头也经常能够在随葬品中发现,故可以确定大连居民当时的动物性食物与现在没什么差别。而粮食作物差别更小,经对营城子墓群的考古发掘可以证明现在北方地区人们所常吃的粮食在2000年前的大连地区都已普及。
在衣着方面,尽管营城子汉墓的墓葬品里尚未发现丝织品,但发现了一些纺织用的器具,如纺轴等。而从出土于墓中的壁画、帛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当时大连地区普通人的衣服颜色以青灰为主,富裕人家的衣服会染色,染料都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