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最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包括龙泉寺、香岩寺、中会寺、祖越寺、大安寺和无量观。在2013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保护千山古建筑群,经辽宁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鞍山市文物局拟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山古建筑群中的龙泉寺、香岩寺、中会寺、祖越寺、大安寺和无量观等已破损的庙宇进行全面修缮。
龙泉寺位于千山风景区北沟中部,初建年代已无法考证,据寺内现存碑记,后山佛堂建于明嘉靖37年(公元1558年),东庵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97年,民国16年改为藏经阁)。山门前额刻“敕建龙泉”,旁刻“万历三十八年”,后额刻“金轮永镇”,旁刻“康熙戌口口”。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龙王庙、韦陀殿、禅堂、客房及僧院等大小建筑20处,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或增修,龙泉寺以法王殿、大雄宝殿为院内建筑的中轴线,两侧配建客堂、禅堂、斋堂;西侧高崖上建有鼓楼、西阁、小书房;东侧高崖上建有钟楼、藏经阁、凉亭;南面峭壁上建弥勒殿,西北更高的山坡上建后殿、配房,山门在西南半坡上,随瞪道转折上升,如寺前有第二道石券门。
香岩寺位于千山南沟南部,建有前殿(天王殿)、碾房、客房、斋房等,后殿、西客房、东禅堂、仓库、监院房等共计十二幢四十二间,前殿与后殿各三间,皆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形式,具有突出的明代建筑风格。门前有元代和尚雪庵墓塔,寺东山上有金代石塔两座,名曰:“双峰塔”,是千山现存最早的建筑遗存。据碑刻,始建唐前或唐代,兴于辽、金、元。明正德年间重建于新址,嗣后,又经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乾隆十七年9公元1752年)、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民国年间相继维修,扩建到今日之规模,“文化大革命”中,塑像、殿宇、碑墓被砸毁,著名的雪塔 、香亭子塔、鹦哥石塔和数座元代、明代墓塔被拆,八座明、清古碑被推倒,其中三甬被砸碎(包括一甬明正德年间碑),1986年两次国家投资对殿宇进行了大修。
中会寺位于千山中沟,现存建筑多为清后修建。中会寺分为山门、禅堂、大殿三个建筑群,南北一字排列,中会寺分上下两层殿,后殿依山,前殿濒涧,布局十分精巧,整个寺院的建筑群都在砖石砌成的大墙之内。主要由牌坊、天地楼、念佛堂、后阁、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毗卢殿等建筑组成。山门建于民国23年(1934年),面向东,南抵山坡,北临谷。禅堂位于韦陀殿下方旁,俗称经堂,为下院主殿,硬山式,面积94.5平方米,砖木结构。天地楼建于清代,是中会寺中一幢特殊建筑,重楼歇山式建筑,上下两层,为芜殿顶式,建筑面积21平方米,砖木结构。释迦殿重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硬山式,面积100平方米。韦陀殿位于大殿对面,一间,面积36平方米,砖木结构。钟鼓楼位于韦陀殿两侧。大雄宝殿与韦陀殿相对,三间,为硬山式建筑。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硬山式建筑形式。
祖越寺位于千山北沟,相传始建于唐,建寺时有高僧传古祖师从寺经过,讲经说法时有“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这样不可思议之妙景出现,故改名为祖越寺。现存建筑均为清代后期修建。其建筑有正殿(释迦殿)韦驮殿,胡仙堂,钟楼、鼓楼、东西配房,客堂等共15幢二十三间殿宇。寺前有两座石塔,其建筑亭阁式实心结构,为金元时期建筑,寺内有大缸两口,及茶叶沫釉,粗瓷缸胎,为明代遗物。
寺后,前崖石壁上刻有:“明隆庆三年巡辽待御题”的《独镇群丘》及竖刻“含泽宣气”四个小字。寺外东100米,有新建凉亭一座,因凉亭四周有四棵高大的松树,故名“四松亭”。又因其亭为六角,亦称“六角亭”。
大安寺位于千山南部文殊、普贤南坳谷中,是佛教传入千山最早开发地之一,相传建于唐代,明崇贞九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曾向大安寺拔僧侣十名,供给衣粮,后来发生火灾,殿宇被殴,藏经被焚。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又重修庙宇,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又增建配房。
大安寺是由山门、韦陀殿、大雄宝殿等组成,南北160米,东西140米。寺内现存:正殿、前殿、后殿、钟楼、厨房、仓库房、山门、禅堂、客堂、胡仙堂、碾房、东西配殿等,三十余间,大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形式,砖石木结构,韦驮殿三间,为单檐硬山式,钟楼位于山门东上方,重楼歇山式建筑,底层为砖砌拱门。还有西阁、白虎殿遗址、罗汉洞等。山门外两傍有青石狮子一对,分列两边,置须弥座上,造型生动,此石狮子为方丈童灵于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立。钟楼是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楼内有明代嘉靖九年所铸铁钟一口。
无量观或称无梁观,传因初建时无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刘太琳创建,后屡有修缮。无量观是千山修建最早的一座道观,其建筑规模之大,优美风景之多雄冠千山之首,据《辽阳县志》记载,无量观创建于康熙六年(公元16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