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介绍
建造历史
中国古代军港要塞建筑。在山东省蓬莱区城北丹崖山下,临海而建。据志载,宋置刀鱼巡检,泊刀鱼战棹,备御契丹,名刀鱼寨。明洪武九年(1376)始筑水城,北砌水门,南设振扬门,以土城绕之,引海水入城,易名备倭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土城甃以砖石。另于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崇祯和清乾隆、道光、同治、光绪间多次修葺。水城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海防堡垒。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水城
港湾俗称小海,居城中,呈长袋形,是水城的主体,为操练水师与泊船之所(图1),宽度平均约100米,南北长655米。水深随潮汐而变,最低时约3米多。平浪台,迎水门而立,外设防波堤,长约80米。小海沿岸以块石砌筑码头,宽 5~10米,供船只停靠。航海灯楼为清同治七年 (1868)增筑,1958 年重修,砖石结构,六角,尖顶,高11.6米,内设扶梯可供攀登,上设灯亭以为导航。灯楼高踞丹崖山上,临崖修筑,拔壁参天,今仍可实用。
城墙绕小海因地就势修筑,顶宽 8米。高度不一,周长约 2000 米。附设垛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城仅设 2门,北曰水门,又名天桥口,位于城东北隅,与大海相通,为船只出入口,块石砌筑,能见高度 9.4米,垛距宽约10米,进深11.4米。清同治间(1862~1874)于水口间设密棂铁闸,现仅存闸门凹槽。城的南门曰振扬门,俗称土门,位于城东南隅,与陆地相通,拱券门洞,以砖石砌筑,门道宽 3米,进深 13.75米,残高 5.3米,为明代遗存。原城楼已圮,80年代末重修。
蓬莱阁
位于水城西北部丹崖山上,北临大海,南与古登州府城相毗邻(图2),包括蓬莱阁、龙王宫、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尼陀寺6个单元。另有清碧轩、避风亭、观澜亭、宾日楼及卧碑亭等单体建筑。占地面积 3.2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89 万平方米。阁踞丹崖山巅,为建筑群中的主体。据载,创建于宋嘉祐辛丑年(1061),为卅人游览之所。明万历十七年(1589)扩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阁坐北朝南,木结构,两重檐。低层面阔14.8米,进深9.65米;上层面阔13.75米,进深8.55米。通高12.3米,绕以回廊,两侧设梯级供上下。天后宫规模宏大,由山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正殿及寝殿组成,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井然布局,计有房屋40余间,为旧时祭祀海神之所。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道光十六年(1836)毁于火,十七年(1837)重建。阁东是宾日楼,又名望日楼,二层,八角,内设扶梯供登楼观日出蓬莱自古便为文人雅士登临观光之地,尚有苏轼的《海市诗》及董其昌、翁方纲、冯玉祥等感怀、记叙题刻计 140余石散存其间。
景点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水城的小海沿岸、码头、水门口、平浪台、防波堤及城墙等均经修葺。1984年,小海清淤平均下落1.75米,清除淤泥193692立方米,并对蓬莱阁陆续进行了大量维修重建,规模日趋可观。特别是80年代初国家拨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已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