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位于介休城内东大街,坐北朝南,临街而立,占地面积2637平方米,是一处四进院落的古建筑群。该庙创建年代已无可考证,据庙内现存碑记载,为明弘治八年(1498)修复。戏台建于高1.3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硬山顶,黄绿蓝琉璃脊刹、吻兽和琉璃瓦方心点缀,前台明、次间出歇山顶抱厦一间,斗拱三踩单昂,檐下正中悬“明白处”木匾一方;后台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额枋下施木雕花卉雀替。正殿面宽七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脊饰,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拱或七踩,或五踩。整座庙宇建筑高大宏伟,造型奇特。城隍由最初的护城沟渠水庸神衍化为城市守护神,道教利用佛教的阴间地狱之说,将城隍纳入道教系统,称其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并将其作为管领亡魂之神。城隍庙建筑群,不仅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而且黄绿琉璃交相辉映,色泽明亮,尤其珍贵的是在东配殿正脊后立牌上仍保留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义棠里人乔登”的题记。这些精美的琉璃鸱吻、脊刹、狮瓶、脊筒以及悬鱼、博风板上的饰件为研究介休地区琉璃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1982年介休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介休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晋中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晋中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