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寺院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南枕丘亘,北临樱涧河,占地22427平方米,山水映抱,蔚为壮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和麓台塔,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和廊窑。此外,寺内现存碑碣8通,古柏5株。
主建筑大雄宝殿五间,殿顶悬山式,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古朴。殿内现存“三身佛”坐像和壁画100余平方米,均系金代作品,而且是高手之作。
麓台塔平面八角形,高48.2米,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座南为抱厦门,四周建窑洞16孔。塔身二至七层筑斗拱,八、九层为素面。塔顶为覆盆莲瓣形,塔刹已毁。塔内空心,各层间有楼板、木梯,各层南北向开明窗。寺内所存宋庆历六年(1046)《大宋西河郡圣俱寺麓台山碑》,高五米多,书法艺术极精,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2001年06月25日,慈相寺作为北宋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慈相寺位于距离平遥县城10公里处的冀郭村东北隅,古名“圣俱寺”。据寺内金明昌五年(1194)《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碑》记载:“始有大士由西极来,曰无名师,宴坐于麓台山四十载。唐肃宗召诣京师,待若惇友。上元初,示化于宫城之寺,诏还归山。”金泰和元年(1201)《平遥县冀郭村慈相寺僧众塔记铭》载:“自有唐肃宗以来,其设寺额,本名圣俱。而是时主持教□者,即始祖无名大师也。”由此可知,慈相寺之创建年代,至迟在唐肃宗时期(756—763)。
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古迹志》记载说,宋庆历年间,寺僧在圣俱寺建造麓台塔,收藏无名祖师骨灰于其下。据宋庆历六年(1046)碑记载,当时的圣俱寺可容纳僧众千人,足见其规模之大。宋皇祐三年(1051),圣俱寺改名“慈相寺”。宋末火燹,慈相寺唯正殿和山门幸存下来。
金天会年间(1123—1135),重建塔于旧址。从《冀郭慈相寺无名菩萨神圣眼药图》所见,塔之北部犹有殿堂(说明慈相寺背面的河床是后期南移了)。金大定年间(1161—1190),慈相寺大加修葺。金明昌五年(1194)增修殿堂。
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慈相寺碑记》记载,数百年风雨侵蚀,慈相寺土崩瓦解,至顺治六年(1649),又遭兵火之灾,康熙时,塔后的殿宇被河水冲毁。乾隆四十六年(1781)整修了东西廊窑,次年维修了关帝庙(殿)。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乐楼、山门。嘉庆十五年(1810)新建钟鼓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