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地位
普光寺价值堪称瑰宝。
据阳曲县志记载:普光寺在七府营,汉建安年间建,唐初赐名普照,后避天后讳改今名。宋河东安抚史吕惠卿为僧,求迦叶书偈,寺中石尚存。元之大宝法王明之西域圣僧板特达尝卓锡于此,又有弘历年间梁魔头趺化遗像,其内圆通殿为古观音海会,相传吕仙降此,更名迎仙院……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印两国在佛教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宋元之后,印度本土佛教日渐式微,印度高僧板特达朝礼五台山,并受聘为普光寺住持。
板特达住持
板特达,元明之际的印度高僧。他原名萨曷拶宝里。因其佛学精深,被人们尊称为“板特达”,即梵语“学者”之义。他立志学习玄奘东行中国,特别向往瞻礼五台山,学习中国文化。在元至正年间,板特达越崇岭,过沙漠,历尽艰辛来到甘肃。明洪武二年(1369年),他终于来到五台山,实现了他终生夙愿。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他的精神所感,特迎请他至明都(今南京),于奉天门召见,赐号“善世禅师”,特颁发银章请他“总掌天下释教”。晚年,晋王朱荪又恳请他来太原为普光寺住持,并受封为“大国师”。在普光寺期间,他完成了他的佛学著作《八支戒本》、《示众法语》等。洪武十四年(1381年),板特达在普光寺坐化。由此,普光寺也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的象征。
历史价值
普光寺另一个历史价值在于其是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圣地。元朝建立后,出于领土统一和民族协和的大局考虑,开始对藏传佛教喇嘛教进行大力倡导。1260年,忽必烈封西藏名僧八思巴为国师。1270年,又尊其为帝师,赐号“大宝法王”,主持宗教和民族事务,地位十分显赫。在此期间,八思巴多次莅晋朝台,并住赐普光寺中,成为太原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历史见证
普光寺还是我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见证。作为寺院能容纳道家并弘的范例则以普光寺为最早。唐代道士吕洞宾为“纯阳祖师”,元代又封为“纯阳帝君”,在我国道教中享有崇高地位。太原普光寺中原有一座院落称为“迎仙院”,便是当年吕洞宾旧居。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儒、佛、道三教从冲突、并存到融和,为中国文化开拓了新的天地,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的空前活跃,引发了人民对原有的儒家一统格局以外的文化各门类的全新认识,为中国文化带来无限生机,也为民族文化的交融做出了积极贡献。普光寺在历史上集佛、道领袖人物于一身,显示了太原古城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舞台所特有的风采。
现状
普光寺遗构年久失修。
然而,就是这样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高历史地位的普光寺,目前年久失修。对于普光寺的维修改建,杏花岭区民族宗教事物局非常积极,他们为保护我市这一文化古迹、佛教遗产奔走呼号,多次为普光寺的维建现场勘验、打报告、申请,做了大量的工作。普光寺的维修、重建,也引起了杏花岭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对此项工作给予了支持。省政协领导指出,太原建城2500年,但遗留下来的历史佐证太少,今有汉普光寺,已有1800年历史,还是加以保护为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更是对普光寺维建给予了极大关注和热情。他不顾80年迈,多次为普光寺的维建出谋划策。根老动情地说,山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文化强省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从佛教的角度讲,太原城区没有像普光寺这样原址原寺保留至今的文物级寺院。普光寺做为山西最古老的一座寺院,有其特殊的文化、文物价值,确实应该加以保护。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应该说是拯救。根老说,保护好普光寺,就是保护太原文化;拯救普光寺,就是在拯救文化。普光寺历经1800多年,而今还得以存在,实在难得。
2013年,太原市政府开始集中维修市内29处文物古建筑,普光寺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