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圣教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南侧方塔园内。此塔建造于公元1068~1094年间(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以后历代均有修葺。
仰观塔身外形,古朴秀美,高耸入云。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高达8米的塔刹。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别系向9层的四角塔檐,名“浪风索”。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上下计有36只。风吹铜铃,叮当声,悦耳动听,响彻方圆数里。登高九层外廊,凭栏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塔的形制结构继承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呈正方形,故俗称“方塔”。塔总高42.5米(一说为42.65米),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向上逐层收缩,层高也随之降低,塔内各层有木梯。塔身各面均有砖砌圆形壁柱,柱上装有木制斗拱来承托木构的瓦屋檐。砖身外壁每面建砖制柱划分为3间,正间设壸(kǔn)门,入内为方室。砖身各层外均有腰檐、平座、栏干,底层在围廊中置扶梯,穿过砖身中的踏步进入第二层,其余各层皆在方室内置楼板和木梯。第八层设横木交叉,承托塔心木,长13米,穿出顶层8.20米,套上铁制的塔刹,以覆盆、露盘、相轮、宝瓶等组成。塔上的木构件多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层则是清代改砌的,形制与下面几层不同。在塔基下还发现有地宫一座,安放有石匣1个,银盒石匣2个,匣内藏有宋代钱币42枚、铜菩萨坐像和卧像各1尊。
兴圣教寺塔是江南地区造型美的古塔之一,为人们了解唐代佛塔的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公元949年(五代后汉乾祐二年),邑人张仁舍宅建兴圣教寺。1068~1094年间(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寺僧希阶、如纳、如礼等募建此塔。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僧人行高募款修葺。1302年(元大德六年)狂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干,僧清裕募款修理,时有任叔实撰《修兴圣塔记略》,述其始末。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而塔与钟楼独存(现在方塔西面有一块巨石,据说是当年兴圣教寺大雄宝殿柱子下的柱础)。1370年(明洪武三年),寺僧在塔旁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塔又坏于狂风,僧安哲、正传等重修,1415年(永乐十三年)释心泰撰《重修塔记略》。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1573~1619年间(明万历年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和1821~1850年间(道光年间)均曾修葺——据塔中所载,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更换了塔刹与塔心木,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为保护塔心木在柱外包了一层柏木。该塔在清代被誉为江南造型美的塔,清代《松江竹枝词》有一首专记方塔:“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玲珑。”
1860年(清咸丰十年)钟楼及塔院俱毁。1937年(民国26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而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兴圣教寺塔历经百年时光以及炮火的洗礼,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损坏严重,底座走廊和塔内各层木结构已大部分毁坏,楼梯仅剩一级,塔身向西北倾斜约54厘米。
1975~1977年,上海市政府拨款重修该塔。1978年,上海市园林局以方塔为中心,在其周围征地辟建方塔园。
1962年9月7日,兴圣教寺塔(方塔)由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7月,当时松江县文教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1963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全面勘查该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同年10月,清理地面,确定塔身围廊廊柱的地位以及历代修缮时所用砖瓦等。1973年4月,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于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5月竣工,使用经费20余万元。
修复前,方塔各层木构件,从二层到九层,存斗栱177朵,保存宋代原物111朵,占62.7%,以松木制,华栱用足材,卷刹柔和,符合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规定,第七、八、九层斗栱全部为清乾隆年间修缮时更换。撩檐枋、罗汉枋等亦有一部分为宋代原物。塔刹与塔心木均为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更换,此事在塔刹上有铸,在塔心木上亦有镌刻。1846年(道光廿六年)修理时,因塔心木损伤,在柱外包一层柏木,柏木上对此事有记载。
在市文管会指导下,松江文化部门组织力量,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进行复原大修。凡宋代原构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补件,未损坏的全部保留;损坏的予以修补、加固;残缺的照原样修复;找不到原样的则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塔型,结合此塔的风格特点,予以重制。
重修时,因塔刹及塔心木损坏严重,换去腐蚀的塔心木,重装塔刹,补换相轮。
塔刹由塔心木、铜葫芦、相轮铸件、浪风索等组成,高7.85米。相轮铸件共29件,重约5吨。塔心木长15米余,重约900公斤,因年久渗水,腐朽严重。此次修缮,重铸更换八角龙头露盘1个,相轮5个,铁箍筒7个,仰莲覆盆1个,并新换了塔心木。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对历代遗存的木构件,都采用间苯二酚缩水甘油醚调制的高分子封护加固剂涂抹,其余木构件都用桐油涂刷多遍。经过加固涂刷后的木构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强度和承力,而木纹清晰,保持“古旧”的风貌。
经过修复后的方塔,造型美观,做工精巧。尤其是斗拱、壶门上的月梁及砖身上的撩檐枋等,十分古朴秀美,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0%以上,为江南古塔建筑所罕见。
除了兴圣教寺塔本身的文物价值之外,人们于20世纪70年代对其进行整修期间,还在塔中发现了很多其他的文物。
在方塔第三层西面外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间的栱眼壁上,发现有彩色佛像画二尊,结跏趺坐,面部已较模糊,经鉴定为宋代绘法。
1974年由上海博物馆考古组清理方塔地宫,在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1.5平方米的方砖,露出地宫券顶,地宫为砖砌方室,内置石函,器身下部浮雕双龙、云气,两端刻双狮。盖上置铜佛一尊,面北结跏趺坐,旁散置唐宋钱币41枚。石函内有漆匣,以帛包裹,已腐,匣内有铜卧佛一尊,左右有两银盒,盒内藏舍利和动物化石,底部镌“蔡溥舍银造匣追荐亡妻俞氏超生”,“郭椿年舍银匣追荐亡母赵氏超生”,漆匣底还有钱币97枚。钱币有唐开元通宝和北宋政和、宣和通宝、南宋建炎通宝,均藏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