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蜀道已有3070多年的历史。它大规模开凿于战国中期,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至蜀时使用。秦末,刘邦在关中与项羽争霸取得胜利后,从此道入蜀,并进而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刘备进兵欲取西川也是走的剑门蜀道。蜀汉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也要走剑门蜀道,并发明了“木牛”、“流马”穿行于这条古道上。三国末年,魏军伐蜀时兵分两路,主力走的是剑门蜀道,另一支走的是阴平古道。此后,剑门蜀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唐朝时,唐玄宗和唐僖宗,在国难之时沿剑门蜀道仓皇逃蜀,都曾在剑门蜀道上留下了大量遗迹。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剑门之战,后蜀军被宋军击败。中华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开始万里长征。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川时期,其中一路走的就是剑门蜀道。
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川陕公路和20世纪50年代修的宝成铁路都是沿着剑门蜀道而修建。1982年剑门蜀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剑门蜀道,道路多沿河流呈南北或西南走向,随山系间隙及河流谷地穿行,依据地形灵活变化,沿途多作栈阁,途中穿越天险剑门。
剑阁县境内现存古驿道主要为石道,路面为石磴、石板或天然山石打凿修建而成。据实测,路幅宽2.1米至3.4米不等,梯步宽0.4米至1.3米不均,梯步高0.05米—0.25米不等。个别险要地段沿建有护险碥(又名拦马墙)、门槛石等交通保护设施。
翠云廊段的古驿道由一块块青石板拼接而成,路面一般宽2—3米,宽处有5米,其间有“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道路两旁是参天古柏,驿道上留有车辙痕、马蹄痕和行人足迹。
剑门蜀道沿线较为完整的保存了道路、铺驿、栈阁、关隘、名人古墓、古遗址、古柏、古镇等古文化遗存。其中,道路遗存有石板路、纤夫石、拦马墙、饮马槽、拴马石等;铺驿有九井驿、筹笔驿等30处;栈阁有龙门栈阁等3处;关隘有天雄关、剑门关等7处;名人古墓有邓艾墓、姜维墓等数十处;古遗址有新石器至秦汉时期遗址5处;有浓荫蔽日的翠云古柏7844株;有利州、昭化、剑州、柏林沟古镇等。
剑门蜀道遗址,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保存为完好的古代官道,是由文化
要素与自然要素、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古代遗址与近现代实物、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共同构成的活态混合遗产;是由点、线、面共同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涵盖了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共生的文化空间;展现了中国古代交通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代表了中国古代道路筑造工程的技术精华,创造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剑门蜀道遗址是中华民族创造史、奋斗史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剑门蜀道保护工作历来为各级政权所重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剑门蜀道遗址保护工作。
自蜀道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开展以来,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广元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广元市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 将剑门蜀道保护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市县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避免剑门蜀道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促进了剑门蜀道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位置:广元市剑阁县剑门镇。
门票:剑门关景区100元(含关楼、粱山寺景区),剑门关索道单程20元,往返30元,翠云廊景区50元。
开放时间:剑门关9:00—18:00,17:0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成都—广元—剑门关:成都昭觉寺车站有到广元的班车;厂元南河汽车站有到剑门关景区的班车。
成部—剑阁新县城—剑门关:成都昭觉寺汽车站有到剑阁新县城(下寺)的班车,剑阁新县城至剑门关有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