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城内,一座苍翠柔美的山峦俯视着城区,与蒙顶山遥相呼应。此山在不知多少年前,就有一个优雅而又柔美的名字:“月华山”。“棂星门”是名山文庙入口。穿越此门,可见四座雕龙石拱桥并列于伴池之上,这是名山区颇负盛名的“状元桥”。穿门过桥,两排雕花厢房如巨臂般环绕成一个院落,厢房庑廊之间的通道唤作“大成门”。和此门相对的便是文庙建筑群的主建筑“大成殿”,再后是孔圣人的祭祀之所“崇圣祠”。
据《名山县志》记载,名山文庙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立之初,包括万仞宫墙、棂星门、伴池、大成门、庑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不过,万仞宫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其他的古建筑群。
名山文庙占地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棂星门和崇圣祠之间为建筑中轴线,整个古建筑群就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呈东高西低,层层递进之势,沿袭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对称传统,于紧凑结构中尽显大气磅礴。在四川省现存的古代文庙建筑中,无论规模还是艺术价值,名山文庙都坐得上“一把交椅”。
众所周知,文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它往往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名山文庙背靠着西南群山,于雕梁画栋和巍峨“宫墙”之中,隐隐透出至尊大气。
名山文庙建筑群不仅规模大,同时也极具艺术研究价值。这个由石牌坊、石桥和三座大型木制建筑构成的建筑群,拥有众多精美的建筑构件。大成殿上斜出的飞檐下,有龙头斗拱昂首四面。厢房内交错的梁柱旁,可见刀工精湛的雕花板。
文庙内随处可见浮雕,从美好祝愿到古代演义里的经典故事,都可收入眼底。每一根支撑建筑的立柱下都有柱墩子,其上刻满了图案。经过清朝工匠的精心打磨,戏珠的双龙和飞舞的凤凰盘绕其上,还有老老实实“镇守”房基的神牛,头顶房柱上百年,历经风霜却依旧栩栩如生。这些建筑艺术珍品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千百年来,一个民族对“文化知识”的崇敬和渴望。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光中,中国人心中的“孔子情结”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最初,这种情结是对一位卓越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尊崇。后来历经岁月辗转变迁,渐渐转变为对“有学之人”和“治学之人”的敬仰和向往。遍布全国各地的文庙,成为这种情结的载体。名山文庙建筑群所透出的“至尊大气”,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大学之人的极致敬意。
棂星门上挺立着四座石兽,吉象、金狮、麒麟、灵蟾,都是古代寓意吉祥的神兽。在古代,这类石刻神兽在寻常建筑中绝难见到,唯皇族贵戚方可拥有。而状元桥上沿桥栏雕琢的八条游龙,在古代更是“御用”之物。高达十三米的大成殿前,一块硕大方正的浮雕石板镶嵌在阶梯上。石板四边都刻有图案,似牡丹盛放也如巨龙摆尾。石板中心原亦有浮雕,现在已难以辨认。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名山文庙,正属于学庙之列。名山文庙,作为“学庙”而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让我们看到了昔日,乃至延续至今的“崇文”思想。
学庙或称庙学,在古代中国就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与所有的学庙一样,名山文庙,也重在“学”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