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丛德新介绍,2012年6月—9月,考古人员发掘了三座相互连属的大房址和9座石板墓葬。通过对相关遗物进行测年显示,遗址与墓地的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以当时的人力、畜力,如何将不规则的巨石破解成片状,又如何搬运就位至今仍然是个谜。
石构建筑遗迹
在丘陵(小山)西部的南坡上,有一处大型石围建筑群(编号为一号居址),依地势从坡底向坡顶分布四个层级的石构建筑遗迹,由五座石构建筑组合构成(编号顺序为F1-F5)。建筑遗迹均由大型石块组成的双石圈构成。2012年度发掘的三座房址中,编号为F1的房址地表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形制工整,由大石块砌成两圈石围,南部有向外突出的石砌门道。长22(外)~18(内)米,宽18~14.6米(同上);石围之间的距离0.98~1.33米。F1的石墙基本由竖立的大石块组成,石块高出地表0.3~1.0米。个别的大石块(材)为人工修整而成;最长的一块长近3米,露出地表1.1米余。房址内遗迹呈中轴对称分布,基本可以划分出四个单元,显示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意义。在房址内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独立的四分之一圆形状的石圈(东南角为双圈)遗迹。分别出土了零星的家畜的骨骼和陶片,以及纯净的灰土。在F1的中部,由大石块组成的双道石围(墙)将房址分为前后两部分,石围(墙)与南墙平行。在后半部的中间也有两条南北向的石围将其纵向分开,形成东北部和西北部两部分。东北部内堆积的石块基本为南北成排分布,部分保存有相同走向、上下叠压的二~三层的石块堆积。西北部的石堆主要部分呈圆形,大部分为单层堆积。在房址内的其它位置,还有零散的石块堆积。F1的北部东西两端各有一间向北突出的长方形范围,东西对称。西北角上的长方形范围内,也保存有成排的石块。此外,F1内存在数座窖穴。
F2、F3位于F1的北侧,其中F2位于F1的北侧东部,亦为双石圈建筑,南侧与F1相接,在中心处保留两块大石。石圈呈不规则长圆型,长约17米余,最宽处约14米余;F3则位于F1的北侧西部,呈南北长的半圆形,最长径约17.8米,东侧的石圈与F2的西墙(石圈)相接,在西侧弧园石围的中部,有明显的缺口,推测为门道处。
墓地
墓地位于整个遗址区的南部,与房址所处的小山相距约1800米;其东西两侧有大小不一的丘陵。墓地南北长约500余米,依墓葬分布的密度,基本可以分为北、中和南部三个区域,目前可以辨识出的尚有60余座墓葬。墓地之中,除石板墓之外,还有部分石堆墓。石板墓葬均为石围石棺墓,石围最大者边长为9.9~10米。2012年度(含2011年度M9)共发掘9座墓葬,部分墓葬的石围内有2~3座墓穴。
SM4位于墓地的北部,地表保存有方形石围,边长约7米,石围由石板构成,每一侧石围由7~9块石板(块)组成,石板平均宽度为0.8~1.1米,露出地表部分的高度约0.5~0.8米。其中西侧边石板中部保存有缺口。石板内中部有南北两个墓穴,墓穴基本为东西向,墓穴之中均有石棺。墓穴外侧的地表上,沿墓口附近摆布小卵石作为墓口标志,卵石一般约8~15cm大小。SM4-1位于方形石围内的北部,长椭圆形竖穴,石棺距墓穴口1.5米左右,由经过人工修整的四块石板(材)构成四壁,无底板,盖板石由大石块构成。石棺与墓穴之间的空隙填细碎卵石和土。SM4-1石棺密封较好,四壁均为完整的石板,石板平整,盖板石由四块大石块构成。底部保留经火烧过的人骨碎片。SM4-2位于石围内南部,两座墓穴间隔约30cm。墓穴略近长方形,墓穴底部也为石板构成的石棺,石棺的盖板石为多块较薄的片石构成,片石表面还保留了后约3cm的黄膏泥。石棺内保留了木质葬具,由于盖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质葬具的北侧基本无存。木葬具由直径约13~15cm左右的树干组成,已朽。保存较好的位置可以分辨出有5层,用榫卯拼接。该石棺内葬一青年男性(30岁左右),骨骼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头西面北。随葬有包金铜耳环、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墓地南部的SM50地表石围为长方形,长约7.1米,宽约2.8~3米,石围较矮,且立石多向内倾倒。石围内有二座墓穴,东西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墓穴内石棺也由石板构成;其中一座(SM50-1)为同穴双石棺,即同一墓穴内有两座并列的石棺。人骨均为火葬,在墓底保存有经火烧过的碎骨。墓室底部近西端,各出土一个小陶罐(残)。另一座墓穴(SM50-2)人骨则较为完整,未经火烧,葬式也为侧身屈肢葬,女性,成人(25~30岁)。头部位于墓室的西端。头骨缺失,无右侧下肢骨,其它部位骨骼完整。在该石棺内,成人骨骼的北侧还发现有婴儿的头骨、肩胛骨以及肋骨等碎片,显示该墓为成年女性与婴儿的合葬。
初步认识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近年来新疆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期的遗存,其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意义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同时,为揭示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根据阿敦乔鲁遗址F1~F3以及周围的遗迹无论从建筑的规划、规模及建筑特色等方面考虑,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具有中心性质的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显示出了很高的文明程度。
墓葬的形制为新疆地区以往所未见的类型,在阿拉套山(天山山脉)以北、今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的别尕兹(Begazy)曾发现有相同类型的墓葬。与温泉查干乌苏山口相对应的天山北坡的巴斯坎河,即为中亚七河之一。阿敦乔鲁墓葬的规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铜耳环以及石人等遗物,显示出了西天山地区与中亚七河流域的文化往来,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的规模在目前所见同类形制中较大且完整,显示了其在西天山乃至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中的重要位置。对该遗址的持续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新疆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知。
新疆青铜时代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位于新疆西北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县城以西约41公里处。丛德新向记者介绍,阿敦乔鲁为蒙古语,意为“像马群一样的石头”。从山上到山下绵延的巨石,放眼望去宛如一群群奔跑的马,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阿敦乔鲁”。
阿敦乔鲁考古工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之一。考古所从2010年开始调查这片遗址分布区,2011年试掘,2012年6月至9月,丛德新带领阿敦乔鲁考古项目组的同事对遗址和墓葬进行了三个月的田野发掘工作。他们共发掘了3处相互连属的房址和12座墓葬,发掘面积达1500平方米。在3处房址中,其中的一处(编号为F1)地表形状为长方形,用大石块砌出,形制工整,有向外突出的门道建筑。房址内分别用石块围砌出的方形或圆形遗迹,显示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并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布局特点。遗址内还出土了陶片、铜器小件、动物骨骼等遗物。
本年度的墓葬发掘取得了全新的收获。阿敦乔鲁考古项目组按照编号共发掘了8座墓葬,实际上因为墓葬结构复杂,比如一处墓内包括两个墓葬,所以实际墓葬发掘数量达十几座。墓葬的形制基本为方形石围、石棺墓。出土的随葬品除了陶器外,还有金耳环、铜锥等。
项目组认为,阿敦乔鲁F1、F2和F3遗迹,作为这一地区中心性的遗址,无论从建筑的选址、规划和分布都显示出了很高的文明程度,很有可能是原始居民到此祭祀祖先或者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改写认识
有关专家认为,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学术意义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青铜时代的遗址(居住址)和墓葬,首次对此类建筑遗迹进行发掘并初步确认其性质;出土了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遗物,对确定遗址文化性质有很大帮助。
由于时代和自身的文化特点,阿敦乔鲁或许将成为改写以往认识的基础。比对其他材料,会发现具有此类特征的墓葬在哈萨克斯坦的七河流域曾有过发现,而居住址则未见报道,属于新发现的类型。阿敦乔鲁遗址所在的温泉县,其西、北面均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这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很早就已往来。
丛德新介绍,新的收获让我们得以全面准确地认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古代文化。
在今年发掘的墓葬中,除了发现带有木质葬具和陪葬品相对丰富的重要墓葬之外,还有多墓穴共处一围的普通墓葬,显示出该墓地层级的复杂性。考古工作者还发现并确认了不同的葬式,如侧身屈肢葬(一次葬)、火葬、二次葬、迁葬和肢解葬等。一个墓地中有各种葬式,这在新疆是比较少见的。此外,墓地建成时间也有一定差距。墓地大体上从北向南延续,北部的年代可能偏早。在墓葬的构建形式上,也有一些变化。如北边墓葬深,且有规则的石栅;南边墓葬浅且不规则,大石板几乎无法找到而被代以卵石。这些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多学科合作
据记者了解,对于阿敦乔鲁遗址乃至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只是起步阶段,进一步的研究规划已明确,并列入国家的相关规划之中。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对该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要踏踏实实从打基础开始,制定一个较长期的规划,既要在亚欧草原考古这一世界性课题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同时还要认真摸索发掘这类石构遗址的路径、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
丛德新介绍说,2013年阿敦乔鲁考古工作主要有两个计划:一是拟订博尔塔拉河流域的综合考古计划。阿敦乔鲁遗址位于该河的中上游,以此为切入点,摸清该流域中同类遗址的数量和分布,明年首先开始向上、中游展开调查。二是在今年发掘的F1、F2、F3等较大的居住址的周边,对较小规模的居住址做详细的解剖发掘,研究形制相同、规模不一的居住址内涵上有无差别,以便更好地进行定性分析。
对阿敦乔鲁遗址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介入,开展如环境、植物、社会组织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结合考古学的成果,为全面复原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的古代文化面貌而努力,丛德新这样展望对阿敦乔鲁遗址的研究前景。
点评
该遗址是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中比较大、完整的遗址,是研究新疆西北地区青铜文化与中亚文化联系的重要遗址。通过发掘,考古人员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今后的考古研究可以将该遗址放到环巴尔喀什湖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