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chù)塔,别名:保叔(shū)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又名保俶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
一般认为,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948年-960年)。
保俶塔,为吴越王时,吴延爽所建,凡九级,元延祐年间(1314-1320)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屡毁屡建。天晴时浮屠撑云,金碧排空,七宝玲珑,足可观赏。
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西湖之标志。
有文曾经如此写到: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之记。
其绝顶为宝峰,有保塔,一名宝所塔,盖保俶塔也。
有讹传此塔系寡嫂祈叔平安而建,因此称为“保叔塔”,也有误称之为“宝所塔”。
该塔古时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六次重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发现吴延爽造塔记残碑,当时塔有七层木檐。
现塔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照古塔原样重建的。
保俶塔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墩座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边缘是从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手法粗犷,岩石上清晰可见尖利的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还在岩石上雕凿出了三个通往墩座顶部的阶梯。
保俶塔的墩座高约65厘米,其东、南、北这三面都是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块垒起来的,这些用石块堆成的墩座与西面在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墩座在那三个阶梯的南部和北面的西角衔接在一起,使旧建筑的基座与宝塔的墩座合二为一。在由这两点所限定的一个区域内和保俶塔的基础部分显示在墩座边缘内侧有一个略微凸起,高约8厘米的平台。这个凸起平台的轮廓与旧墩座的边缘直线融为一体,形成一条不间断的曲线。
它们沿着边缘的曲线展开,相互之间保持着基本相等的距离,其中有两个浅洞在艾术华所拍摄的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旧墩座的表面是深褐色的,而那两个浅洞则呈白色。 宝塔西边的地面正好跟前述那三个石阶的底部持平,而在宝塔的东边从墩座下到地面却有两段石阶的距离。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砖砌结构,共分6层,上面还有一个用木结构基座支撑的铁铸塔顶。宝塔第七层顶部有木制的天花板,而且还有粗原木从顶部穿出,以支撑塔顶。为这些原木预留的洞在锥形的塔顶至今仍能够清楚地看到。再上面就是带有五个铁圈的铸铁尖顶。塔身庞大,而且不能够从内部登上塔顶。如果不计算尖顶的话,塔的高度据估计也达到了40米。塔身底层每一边的宽度是2.65米,除底层外的第二至五层,每一层的外墙都略小于底层的外墙。
保俶塔位于宝石山顶,始建时代,一般认为系吴越国王钱镠时所建。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重修时,改为七级。
元朝延祐(1314-1320)年间至明嘉靖年间该塔屡毁屡建。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为七层楼阁式,可登高远眺。
民国十三年(1924年)塔倾斜,重修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为明代旧物。
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
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吴延爽信奉佛教,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层高塔。
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之年(即960年),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吴越国王钱俶削职除名并流放(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
故吴延爽未给塔正式取名,民间就叫之为“宝塔”,后由于人们因山而叫成“宝石塔”。
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
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
“保叔塔”一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产生望文生义,故编造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
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对此感到有伤风化,道学精神使他们发起“正名运动”,编撰了“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的新故事。
正因为文人的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吴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广泛流传起来,这样“保俶塔”的塔名随之叫开了。
现今,称其为保俶塔,主要是根据塔身上的碑记。
碑记上刻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时名称——“保俶塔”。
于当年三月一日动工,六月三十日竣工。塔为八面七级实心砖塔,通高45.3米,背面嵌《重修保俶塔记》碑,塔刹铁质黑色,由宝瓶、相轮等组成。
1996年,杭州文物保护部门发现塔顶朽损的塔刹铸件时有坠下,严重威胁游人的安全。1997年1月1日,杭州园文局开始进行搭架勘察,发现多重塔刹相轮由于铸造粗劣已断裂毁损,便提出调换塔刹的维修方案。
对五重十七件朽坏的塔刹及相轮进行重铸更换,整个维修工程于1997年4月22日竣工,耗费人工890余工,耗资人民币27万元左右。
吴越忠懿王钱俶(929年-988年)公元948年-978年在位。
钱俶,初名弘俶,字文德,钱缪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一位国王。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胡进忠立他为吴越国王。
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
吴延爽,钱弘俶的娘舅,后周大臣。后周年间他在杭州宝石山建塔,称为“宝石塔”。
保叔,北宋僧人永保师叔的简称,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了宝塔,改称“保叔塔”。
赵志游,浙江宁波人,建筑师。赵志游照原样修葺“保俶塔”。
宝石流霞位于西湖北岸宝石山上。初名石姥山,曾称保俶山、保所山、石甑山、巨石山、古塔山等。山体属火成岩中的凝灰岩和流纹岩,阳光映照,其色泽似翡翠玛瑙,山上奇石荟萃,有倚云石、屯霞石、凤翔石、落星石等,吴越王钱封后者为寿星石。故称“宝石山”。尤其是在朝霞初露的早晨或落日余晖时,保俶塔和紫褐色山岩呈现的五彩缤纷的迷人景色,所以得名“宝石流霞” 。
宝石山以其秀丽挺拔的保俶塔、千姿百态的石景以及初阳台上看日出等景观吸引游人。当朝阳的红光洒在宝石山上时,小石块仿佛是熠熠闪光的宝石,因此得名“宝石山”。
一路循阶而上,宝石山绿阴如盖。登上山顶,南有平湖水波荡漾;北临平畴、楼宇鳞次栉比;东则街衢商埠,充满活力;西部青嶂千叠,莲接晴空。从湖上远望保俶塔旁的红色小亭,就像凤凰的冠毛,称此亭为“来凤亭”,曾经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来凤亭向西的川正洞,两旁陡壁如削,头上蓝天如带,过此又豁然开朗,到达葛岭更是幽静涤心,苍苔滴翠,尤其是多姿的假山和宝石山的奇石一样,令人迷醉。
葛岭,道教名山胜地,位于宝石山西面,岭高一百多米。相传东晋高士葛洪在岭上修道炼丹而得名,岭上有抱朴道院。葛洪晚年来杭,在宝石山坞建抱朴庐,并在山上挖井,筑台炼丹,后人将他住过的山叫葛岭、葛坞。今尚存炼丹台、炼丹井及初阳台等道教名胜古迹。高处的初阳台,据传为葛洪炼丹所置,是晨观日出之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