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城墙系原安吉县城城墙,在今安吉县安城镇,距递铺镇8公里,西苕溪西岸。四周平地,西1.6公里有金钟山。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安吉立县时,县治设在天目乡(今孝丰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县令孔志道迁治于玉磬山东南。后又迁马家渡西,即今安城镇地。旧无城郭。元末,明兵攻克安吉、无帅费愚、总管张俊德于丙申年(1356)奉令来戌,始筑土城;次年重砌以石,延伸长度六里,高二丈余。门有四:东名迎春、南曰朝阳,西称宝成,北号拱辰。城濒大溪,引水为濠,凿濠为池,仅通舟筏。明洪武五、六年间(1372-1373),知县张士良创建四城谯楼。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州林壁重修,并建谯楼更铺。三十三年(1554)知州江一麟复加高3尺,内土岸砌石。嗣后,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代雍正、乾隆、咸丰年间曾多次重修。
安城城墙在历史上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而且发挥了防洪作用。由于安城紧靠西苕溪,水流湍急,经常发生洪灾。明天启三年(1623)洪水冲坏东城墙二十四丈并马路帮岸;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水冲倒城墙数十丈,城内遭殃。因而历代重视城墙的维修,且在城门外边砌有石质闸槽。南门闸槽高1.66米,宽9厘米,深5厘米。以便洪水到来之前,上闸板挡住洪水。
城墙保存基本完整。除东门(迎春门)因修公路拆除、北门(拱辰门)顶部已有一部分拆掉以外,其它两门保存基本完好。城门为砖石巷券顶式。现存城墙高4.5米左右,原5米多。南门内有“乾隆三十三年夏月署安吉州知州事合肥张先岸监修”碑刻;北门内有“咸丰元年知安吉县事长乐郑廷珪监督绅董重修”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