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先民刻制。总面积1422.65平方米,岩画上刻凿有蛇形、鸟形、鸟头鱼身形、马形、太阳形、人像形、柴刀形、锄耙形、棋盘形等各类图纹220多个,其中蛇形、锄耙形图纹普遍见于各岩画点。岩画线条流畅,笔划粗犷,风格古朴,内容丰富,总体保存较好。2005年3月16日,中央坑摩崖石刻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整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时逢第二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仙居朱溪中学美术教师丁雨亮,找到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称几年前辅导学生写生活动中,发现朱溪小方岩一块岩石上,刻有各种图纹,但不识其义。他将所拍的照片,寄给了省文物局。同年,这一发现被相关部门证实。
仙居岩画,由此掀开神秘面纱。
2004年暮春,福应街道上张村文物爱好者徐志华,在县文物办,偶然看到朱溪小方岩岩画图片和文字材料。他想到自家附近的送龙山也有,就告诉了工作人员。县文物办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果然如老徐所言,送龙山东麓临溪的岩壁上刻有岩画,与朱溪小方岩发现的岩画风格相近。
之后,仙居各地的岩画相继被发现——广度中央坑摩崖石刻两处,总面积7.6平方米,有阴刻酷似象形文字的图纹10个;上张西塘岩画有三处,五个分布点,分别为高山塘岩画一处,大岩塔岗岩画一处两个点,冷水湾头岩画一处两个点……
到目前为止,当地发现岩画近10处,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总体保存完好,各类图纹220多个。2013年3月5日,仙居岩画群(由小方岩、西塘、送龙山、中央坑四处组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上,仙居岩画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台州现存早的府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着古岩画初的探索脉络:“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此众山之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云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其后守阮录携吏民往观,云雨晦冥,累日不见而旋。”
北宋县令陈襄任职仙居期间,其《韦羌山》诗云:“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
国内有些专家认为,韦羌山上的所谓“蝌蚪文”,实际上是一种岩画。岩画专家盖山林著的《中国岩画》一书中,将它列入中国岩画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