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较为壮观,保存程度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建国后,嘉峪关文化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1961年,嘉峪关关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雄关”之美誉。
嘉峪关防线明朝经营了200多年,至明代万历时期有60里长城和边墙,近70座墩台,多座军事营堡(卯来泉堡、嘉峪关、寺营庄子、野麻湾堡、新城堡等),是明国家西端防御体系,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险,长城、墩台、营堡倚凭天险而设,在这个狭小的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何其重要,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堑经典的国防工程。在河西和中亚范围,再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适合建立低成本、高效率(戍守成本低)的国家防御工事。
嘉峪关防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和天堑保障,就是祁连山和黑河流域及其两岸巴丹吉林沙漠。古代,人类无法绕行祁连山和黑河,嘉峪关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东进不二的通道。防线上的天生桥口、小钵和寺隘口是要塞。嘉峪关防线处在16世纪世界前后两大帝国的分界线上,处在影响欧亚大陆经济商贸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嘉峪关防线对明朝、蒙古国、西域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嘉峪关防线是人类文明的拐点。
1984年,相关部门对嘉峪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保护和维修。
1986—1989年,国家、省、市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重建了嘉峪关楼,修缮了主要古建筑,维修加固了关城墙体,维修了南北两翼长城,修复了悬壁长城,修建了长城博物馆,配套修建了接待设施。经过此次维修,嘉峪关基本恢复了昔日雄伟壮观的原貌。
1987年,嘉峪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2011年11月18日上午,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嘉峪关关城举行,标志着嘉峪关迎来了历史上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2017年12月,历时五年之久,投资约3.05亿元人民币的嘉峪关的保护维修工程收尾,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重现历史原貌。
08:30—18:00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100.00元
淡季(11月1日—4月30日):50.00元
景区内电瓶观光车票:10元
免票:儿童身高1.2米以下、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残疾人持残疾证、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证免大门票
优惠:1.2米—1.4米儿童、60周岁至69周岁老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购景区优惠大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