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谢晋元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园墩子下芳塘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谢晋元故居由谢晋元曾祖父在清代咸丰年间建造。房屋坐西向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3] 门楼平房,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两座大门分别命名为“儒林第”和“荆树居”。
文物保护
为弘扬将军的爱国精神,蕉岭县政府于1998年拨专款赎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拨专款兴建了谢晋元纪念馆,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谢晋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裔子孙及国际友人前来参观。2002年,谢晋元故居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命名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客家文化
石寨土楼亦称方楼,坐落在北礤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筑为土木结构,墙体用泥土夯筑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层,高13.6米,里面共有63个房间。土楼布局独特,具有通气、采光、防风、防火、防尘多种功能,而且有经济网站实用、施工简便、经久耐用等优点,时历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文物民俗专家认为,石寨土楼具有客家古民居的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是典型的防御性民居建筑。这座古老的客家民居凸显了我国南方客家人勤劳智慧、合族群居的民情风俗和淡朴开拓的精神。
据了解,梅州蕉岭县是我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大量文物史迹至今保存完整。除晋元故居和石寨土楼外,该县的丘逢甲故居和文福古塔等众多文物景观也备受关注。
谢晋元故居位于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由谢晋元将军的曾祖父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共计23间,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故居坐西朝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门楼的平房,两座大门分别为“儒林第”和“荆树居”。
1905年4月26日,谢晋元出生在故居“儒林第”南幢,并在这里渡过了童年时期。这期间,谢晋元将军接受了客家人勤劳勇敢、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教育,为日后成为民族英雄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故居人物
谢晋元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举世闻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对于他考入黄埔军校的经历或许很多人都不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谢晋元的两个堂兄弟和两个侄子竟也是黄埔生。也即是说,仅谢晋元故居一个屋子就走出了五个黄埔生。据蕉岭文化界人士认为,这在全国或许都是绝无仅有的。
将军故居,一门走出五名黄埔生来到谢晋元故居所在地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但见村中一座墩岌在平阳中突起,圆圆的,有100多米高,绿树成荫。圆墩岌的南面,一个叫方塘子的小地方就是尖坑村谢氏十四世祖堂。祖堂南边的三幢屋,有两个大门,一曰“儒林第”,一曰“荆树居”。远远望去,显得格外宁静古朴。
走进儒林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石头铺成的八卦型的天井。穿过天井,内有数间房,其中五间卧室被后人用牌子写上了名字,分别是谢晋元、谢晋通、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蕉岭县博物馆从事三十多年文物研究的赖文光副馆长对记者说,谢氏的五名黄埔军校生,就是在此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谢晋荣的儿子谢汉生和谢汉勋的儿子谢越生。谢汉生57岁,在梅州城区做生意,谢越生62岁,是谢晋元故居的文物保护员,他们提起自己的这五位长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据谢越生介绍,这三幢屋是谢氏祖先相祥公建造的。相祥公是清朝末年人士,有四个儿子,名叫政拔、有拔、和拔、康拔。谢晋元、谢晋通、谢晋荣分别是政拔、康拔的孙子,谢汉勋、谢汉忠分别是和拔、有拔的曾孙子。尽管五人年龄相差甚远,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了16岁,但他们身上都流淌着为国家、为民族担忧的热血,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投身于热火朝天的革命之中。
国家危难,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一屋走出了五个黄埔生 ,是历史的抉择还是偶然?谢汉勋之子谢越生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但凡有志青年,都想为国家贡献力量。”
20 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动荡不安之中:外国强权企图侵略中华,反动军阀妄图割据中华领土。祖国危难之际,有志之士纷纷走上抗战救国道路。谢氏家族中首先迈出革命步伐的是谢晋元。谢晋元从小就勤奋好学,思想进步。从广东大学毕业后,他看到祖国河山分裂,列强侵略的现状,马上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矢志要为祖国抗战到底。
谢晋元的弃笔从戎,对堂弟谢晋通产生很大的影响。谢晋通虽然和谢晋元相差一岁,但自小就对谢晋元十分崇敬,对兄长在国家危亡之时的抉择表示赞赏。1926年,同是广东大学毕业的谢晋通跟随兄长的步伐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为改变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浴血奋战。在其后的10多年里,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没有改变,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叔侄三人均是满怀革命激情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晋元、晋通为榜样,相继考上了黄埔军校。“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虽然除了谢晋元外,其余4人均未有显赫的官衔和卓著的功勋,但从中也足以管窥其时谢氏兄弟子侄的爱国热忱。
崇文重教,谢氏书香长存于世据史载,黄埔军校应考的条件和手续颇严: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笔试要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要考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了解程度及个人志趣、品格、判断力等,没有一定文化知识很难考上。谢氏家族一门出了五个黄埔生,除了历史原因,也得益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家庭教育氛围。
蕉岭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辉明告诉记者,尖坑村是一个极具革命历史传统的村落,除了谢氏五虎,尖坑村谢屋另外还出了四名黄埔军校生,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当时的尖坑村的父老们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在村中利用几间旧平房创办新学,用新思想教育民众,还把学校命名为“育民学校”。老师们除了教授算术、珠算,《三字经》、《千字文》外,还结合教学宣传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进行“天下为公”的爱国爱民思想教育。谢氏五虎在教育初期都曾经在育民学校读书,受到了新文化进步思想的启蒙熏陶。
与此同时,谢氏五虎能得以成才,与家族崇文重教的传统也息息相关。相祥公将宅第命名为“荆树居”和“儒林第”,就是希望这里能多出文化人。而谢氏五虎的父辈、祖父辈虽然受历史条件制约,没有当什么官,但大多都是读书人,可以说是有文化的农民。他们尊崇祖训,重视对后辈的教育,无论家境多么贫寒,都坚持送儿子上学。在《谢晋元将军传》一书中,有人曾问谢晋元的父亲谢发香“一个儿子,为什么不留在身边?”谢发香却说:“家无读书子,希望何处来,我把希望寄托在晋元身上,就要缴他读书,把他教育成才。”因而,尽管当时谢氏家族已家道中落,但父辈们均省吃俭用,集中一切财力供自己的孩子上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学,甚至大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人事已时过境迁,但谢氏家族崇文重教的传统却如同火炬般一棒接一棒传递下来。记者跟随谢晋荣之子谢汉生来到谢晋元故居旁的“怀裕楼”。大厅墙上庄重地挂着14个人物头像相框。谢汉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们谢家在学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家庭成员。在这14人当中,有2 人是博士、3人是硕士、9人是学士。其中4名学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学士。”
谢晋元将军简介
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出生,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人,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他曾在村育民小学及三圳公学毕业,又到梅州中学读书,后往广州报考中山大学预科。1925年,谢晋元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市区,谢晋元奉命率一营(这个营号称八百壮士,实只有400多人)防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以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创下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坚守至10月30日夜,谢晋元接到撤退的命令,于31日凌晨率部退入租界。武器被英军收缴,所有人员被送往胶州路“孤军营”。谢晋元等随后被软禁在上海租界。1941年4月,汪伪政权威逼利诱谢晋元无效,遂收买叛兵郝鼎诚等4人,于24日凌晨上操时,乘谢晋元不备将其杀害。4月25日,上海各界举行谢晋元遗体殡殓仪式,前往吊唁者达30万余人。5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为了纪念谢晋元,上海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晋元路、晋元公园和晋元高级中学。为弘扬将军精神,蕉岭县人民政府也先后多方措筹资金兴建了晋元大道、晋元大桥、晋元中学、晋元纪念亭、碑和谢晋元纪念馆、谢晋元将军塑像等纪念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