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帅府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因孙中山1917和1923年两次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而得名。
1923年至1925年间广州成立大元帅府,孙中山先生担任大元帅,在南方发动民众领导革命准备北伐。后来孙中山先生北上,临时指定胡汉民为“代帅”,当时一切军政经费的开支,都靠广东一省全力支持。
大元帅府前身为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的广东士敏土(cement)厂,也就是广东水泥厂。广东水泥厂是当时我国第二大水泥厂,其生产规模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1917年7月,孙中山来到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的时候,征用这里作为大元帅府;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进行革命活动,同样也在这里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孙中山逝世后,这里曾作为国父文化教育馆两广分馆、国父纪念馆等。广州解放后,该处先后成为部队和省有关部门的办公用房,在1964年后成为广东省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办公和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帅府的旧址被移交给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大元帅府在198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三次政权
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设大元帅府于广东广东士敏土厂,并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武装护法运动。但后来由于受到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的破坏和干扰,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
1920年秋,援闽粤军陈炯明部下邓仲元、何贯中等将领在党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下,奉孙中山大元帅之命,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10月底收复广州,1920年底陈炯明率粤军从福建回师取得广东后,孙中山返回广州重掌帅印,并着手组建粤军第一师;1921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观音山麓。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征讨桂系军阀、北伐等军事活动。但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
(已毁,现在原址建起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幸免于难,但在8月被迫再次离开广东。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以失败告终。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帅府大本营再次设于广东士敏土厂。大本营成立初期先后平定了沈鸿英叛乱和东江叛乱,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在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改组中国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商谈国事,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大本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该展览本着“恢复如旧”的原则,根据有关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老人口述回忆等相关资料恢复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各个房间的布置,力图使观众参观时犹如身临其境。其中南楼三楼为孙、宋伉俪当时主要的活动区域,包括有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大元帅府会议室、孙宋卧室、餐厅、盥洗室、无线电报室和宋美龄曾经住过的小客房。除了按照历史原貌恢复各个房间的布置以外,为了增强展览的生动性,我们特意在孙、宋卧室展厅里制作了“孙中山口述文件、宋庆龄记录”的小场景,场景中孙中山、宋庆龄二人的塑像用高分子硅胶材料制成,皮肤质感细腻,头发、眉毛、胡须等毛发均用真人的毛发制成,形态逼真,孙宋二人的音容笑貌犹如当年一样再现在观众的面前。南楼二楼的四个房间分别为参谋处(蒋介石办公室)、秘书处(廖仲恺办公室)、大本营公报编辑室、总参议室(胡汉民办公室)。一楼则包括有值星副官室、通谒室、医官室、参军处、金库、庶务科、卫士队宿舍、武器库等。
南北楼走廊常设展览
我们利用南北楼走廊巧妙的布置了四个常设展览:《帅府名人》、《民国广州》、《帕内眼中的岭南》和《帕内广州建筑史迹》。展览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反响热烈。
《帅府名人》展览是经过我们认真收集、整理、考证后推出的与大元帅府有关的历史要人的集中展示,在布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省社科院等专家学者的关怀指导,展览的文献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其余的几个展览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出了一批清末民初的广州老照片,不少照片还是第一次展出。这些照片大部分是从国外收集回来的,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等等。
该馆北楼三楼设有专题陈列厅,除了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举办展览外,还经常从外地引进展览,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一代名舰中山舰出水文物展》、《辛亥革命文物大展》、《从皇帝到公民末代皇帝溥仪生平展》、《从广州大元帅府到墨尔本的“沙面”帕内建筑艺术展》等专题陈列,社会反映热烈,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