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殷庙是为楚王马殷而修建的庙。据说,当地村民的先祖因为马殷将领平叛匪寇后带来的安定生活,人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于是大兴土木,以资纪念。不料,马殷庙的诞生,竟然会成为建筑史上的传奇,也成为楚文化沿着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殷庙坐落在福溪村的村口,为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始建的砖墙式寺庙结构,到了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建成全木柱的大庙。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建造。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作过修葺,同治六年(1867年)扩建南北两侧穿斗式耳房,庙周围增设柱栅。
设计马殷庙的能工巧匠们思想超卓。他们在建筑结构上,大量采用古楠木、大水杉和香檀木来营造,这不仅使得整座建筑坚固耐用,高贵典雅,还能使庙宇在岁月的春夏秋冬散发着点点幽香。此外,庙内的设计排列十分有序,分为明间、正间、次间、稍间,两边都各设厢房。厅堂是宽敞、豁亮的,铺砖镶石,就连托着木柱的石墩也分为莲花礅,兰花礅,麒麟礅,龙凤祥云礅。奇特的是,设计者就地取材,将庙中的一个大型生根奇石辟为托柱石礅,形成独特的奇石奇柱奇观,令人赞叹。可以清楚地看到,石礅座上的120条粗大木柱,高高擎起,雄浑挺拔,承受着庙宇的重托,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因而,马殷庙也被称之为“百柱庙”。
马殷古庙,是目前在南方瑶族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构件带有较多宋式风格的木结构古建筑。2006年5月,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马殷庙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在观赏了马殷庙后,无不感叹。
全庙共有各类圆木柱120根,其中中堂大立柱22根,两厢立柱54根,吊柱及其他托柱44根,成3、6、9吉数。托柱石礅(木墩)大小不一,有莲花礅,兰花礅,麒麟礅,龙凤祥云礅。更奇的是乡人就地取材,将庙中的一个大型生根奇石辟为托柱石礅,形成奇石奇柱的奇观,令人赞叹。
由于百柱庙始建于元明年间,所以仍沿袭宋代的建筑特色。该庙总面积384平方米,采用过梁、斗拱式建筑结构,用月梁、驼峰、托脚、叉手、榫卯组建屋架,重脊歇山,两旁突出厢廊,制双天井,泄雨水,防火烛。龙尾幻云,飘卷成檐,庙宇的山脊正中有蝙蝠泥塑,神殿的两旁屋背,各立一尊琉璃所铸麒麟,它的东西两条向北的粉砖檐柱上,各塑有一个头戴官帽的人面泥偶,暗寓马楚大王的两个得力谋士。殿内还设立有木架,曾置放有刀剑斧钺等24种兵器,并曾悬吊有一个铸于明弘治年间、重120多斤重的大铜钟,可惜已失。神殿庄严肃穆,威仪奇峻,其与村中古戏台遥相对应,珠联璧合,更是显得古朴典雅,恢宏壮观。
神殿之前的祭台上,立有马楚大王的石雕坐像,栩栩如生。祭台直对神殿一面的东西两侧,雕刻有一对龙公龙母,佑护一方庶黎。台面的正中,阳刻一太阳,上书“日”字,寓示瑶胞对太阳对幸福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此外,它还可有骑马的将官,托祥瑞的莲兰,系姻缘的绣球花带,祈福寿的葫芦仙桃……更奇的是在神殿以东围墙的明代的一块古石碑上,还刻有一憨态可掬的小石象。石象卷鼻甩尾,迈步向北。其尾部的上方还刻有星星月亮的星象图,与云南大理、象城南宁的一些寺庙石刻差无二致。据此可以推论,宋明时期便有富川福溪人到过云南大理活象城南宁,将这些地方的文化、石刻艺术带回富川。又因福溪村有便于运输的大青石街与潇贺古道相连,又是当时的一方商埠集镇,商贾文士云集,故此吸引得大理、南宁的商贾、工匠、墨客及和尚僧人到此贸易、布道、谋生,这才留下了这瑶乡与外界文化交流见证的石象星云图,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整座庙宇用质坚如石的古楠、大水杉、香檀木等木建成,十分珍贵。庙高6.13米,进深21.94米,面阔20.86米,由76根高2至5.5米,直径20至38厘米的粗大圆木柱和44根吊柱、托柱支撑而成。120根格木柱建成的庙宇就坐落在濂溪河畔,故又称之为“百柱庙”。
庙内有明间、正间、次间、稍间,两边有厢房,廊宽1.55米,庙门两房有歇山侧厅。那莲花礅座上的120条粗大木柱,雄浑劲拔。大厅斗拱,交错纵横,扶手榫枋,天衣无缝。大厅宽敞,铺砖镶石。瓜柱有莲花盆、云彩花盆石托住,尤其是支撑的各大柱上,都画有云彩飘游,蛟龙破雾穿云,神仙腾云驾雾赐福民间等飞梁画栋,且栩栩如生,无不代表了瑶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为使大庙更吸引人,福溪村瑶民又在距庙前30米处和150米处的濂溪河畔、河中分别建起了戏台和濂溪风雨桥,使马殷庙与古戏台、濂溪风雨桥犄角遥望,相互辉映,成为人间少见、世上难逢的人造自然景观。
据考古学家和广西有关专家考察马殷庙时认为:马殷庙虽然在明代问世,且历次增容修缮,却有着宋代建筑的特色,其建筑的年代要比广西容县的“真武阁”早163年,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的一座全部采用月梁、穿斗、托峰、托脚、扶手榫枋建造而成的大庙宇。马殷庙是富川瑶族人民的骄傲,也是广西古建筑群中的工艺精品,它对研究瑶族的发展、建筑、艺术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