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案例
迥澜桥
迥澜桥,位于油沐乡中岗村与油草村之间,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全长37.54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长30.43米、高4米、宽4.6米。石桥有3拱,每拱跨度6.22米。桥廊、桥亭为木构建筑,面阔11间。桥廊屋顶为硬山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由34根木头榫卯相结合。桥头阁楼砖木结构,高二层,重檐歇山顶,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上有古典人物花鸟画多幅,四面八角飞檐高翘,脊饰泥塑葫芦形图案,此外,桥上立有12块与修桥有关的石碑,其中有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何廷枢所书《重建迥澜石桥亭》,为研究瑶族地区风雨桥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青龙桥
青龙桥,与迥澜桥一起俗称阴阳桥,为同时期修建。青龙桥是在单孔石桥上修建桥廊、桥亭和桥台阁楼,全长34.4米、宽4.7米。桥廊、桥亭为穿斗式梁架的木构建筑,面阔8间,由34根木头榫卯组合而成。桥廊屋顶为硬山顶,桥廊通高5.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砖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每层檐下周围有32扇木质花窗,四柱底部为莲花鼓形柱础。
据桥碑和脊桁题记的记载,历史上这两桥在清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都曾进行修葺。解放后,自治区和县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保养,使之得到较好的保护。
福寿桥
福寿桥位于富川县城北镇风溪村。据该桥碑记记载,凤溪福寿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道光八年(1828年)第二次重修,现存为道光年间重建。解放后,由于该村在凤溪下游兴建了一座木桥,该桥逐渐废弃不用。2003年自治区文化厅拨款维修,使之重焕光彩。
福寿桥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利用小溪两岸的基岩砌石桥台,架设粗大(直径30厘米~35厘米)的杉木主梁,主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两端桥台修建马头墙。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其中拱跨为8.50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9米,桥亭高约5.1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