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地处保定古城区西南隅的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30亩。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宏大的一座。淮军公所位于保定市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7个区域。
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规模之大。
令人注目的是祭场后院的两个垂花门。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极为别致。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看去玲珑剔透,整个门楼,纯系一组工艺品,让人赞叹不已!
淮军祠堂与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整体布局严谨,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能感到有北方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其建筑特色突出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间间都称得上艺术品,当你走进主体建筑的祭场内,放眼细看那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门楣、甚至那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团花似锦,刀刀到位,其内有花鸟,有器物,有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样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不失和谐,各个神态栩栩如生,别无重样。那柁檩正迎面,在精细的雕刻图案中镶嵌有五彩螺钿,并配有泥金,具档次,白色的柱顶石(鼓磴),四周雕以精美的连方花序。柱顶石石顶基面都雕有花草图案,这在一般古建场所是不多见的。祭场内的戏楼样式更为不俗,雕梁画栋,透雕围屏,穹窿壮立体透雕藻井,更加精美有加。在看那每幢建筑物外面的砖雕,诸如门楣上方、山墙、墀头等等,用青砖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图案,构思浪漫而洒脱,工艺娴熟而自然,或花鸟、或人物、或走兽,那一丝不苟的刀法,切割有痕,粗犷见美,斩削无迹,细若传神,使人看后会赞叹不已。特别是中路的北院,两侧廊子内通往两侧的月洞门,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作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雕工玲珑剔透,精巧入微,使人观后余韵永存。看了四合院,当你走在两院中间的甬道上,两边高高的马鞍形的封火墙,使你感到身于南方的庭院,那墙的顶部外沿下,当年手绘的水墨画已斑驳脱落,细看之:由竹林、溪水、庭院等景物,清淡素雅,别具情趣。
在看那具有北方风貌的建筑群,雕工虽见不多,但那砖砌的山墙,磨砖丝缝,至今虽经历世纪风雨侵蚀,其形丝毫未动,使人叹为观止。窗棂的花样,有工步锦、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等,巧出心裁,花样翻新,件件做工精心到位,别无挑剔。总之,这组不俗的院落群体,总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虽经阅百年,当仔细注目去品味和赏读它时,都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的表现技巧,不愧为刀头见眼,指节通灵。在古建筑界有一句赞美徽派建筑的话,称作为“一宇之上,三雕骈美”,从淮军祠堂实际的艺术成就上来看,这句话得到了印证。
该所建筑分两种形式,前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徽式建筑,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即阶梯式的墙壁,一般高达8米,高处高达14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后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低矮古朴,便于居住。
各院有巷道相同,布局合理,即婉转又方便。前部几个院落,尤其是戏楼,挑梁画栋,极为典雅。前厩都是马鞍橡,上边雕有各种动物、花鸟、典型别致。门窗也极为讲究,华饰各门扇的下部都雕有石榴花、牡丹花、菊花、缠枝花、福寿图案,万字不到头图案,看去高雅华贵。
1991年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淮军公所正在整体维修,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淮军祠堂与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整体布局严谨,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其建筑特色突出了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总之,这组具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院落群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如今我们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细品味和赏读它时,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的表现技巧。而我们也确饱尝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群体,在我国北方是少的,而保留到现在更是幸运的,目前它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淮军公所”更有其独特的内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这一军系的兴亡盛衰,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扣问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如果说淮军兴起于安徽省的安庆,而终止就在直隶省的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为准军画了一个圆满句号。它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筑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淮军公所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具一格,规模宏大。从现存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迎宾院、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徽式建筑风格,而北部的几个院落则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作为记叙近代淮军历史的古建筑,如今多荡然无存,而充分体现晚清徽派祠堂建筑风貌,在我国北方保存完好的就是保定淮军公所了,实是难得。因此,淮军公所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徽派祠堂建筑的好实物史料。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布此处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定维修和保护措施;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评定为河北省的一处国家级优秀近现代建筑。
自同治七年,直隶总督大权掌握在湘淮两系总头目曾国藩手中,曾国藩曾派人在保定城外购义地设置了义冢,用来埋葬和祭祀死亡的将士。到了清光绪中期,李鸿章的政治地位以及在朝廷中的作用和影响已开始走向他一生中的巅峰。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李鸿章在山东威海奏准成立“海军公所”之后,又奏请奉诏在保定城内修建“淮军昭忠祠暨公所”。该祠堂和公所选址在保定旧城区的西南隅的一片菜园处。该处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土地祠的故址。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庙宇废弃,被清苑县平陵村的一位名叫胡汉秋的人向官府出资购为私产,辟为菜地。菜地的西南角有一水塘,总面积约30亩,后被李鸿章强行购买。
李鸿章对修建该祠堂很为重视,他自己为修建祠堂捐款1.5万两白银,并号召各地淮系将领为修建该祠堂捐款。于是,先后共有包括周盛波、周馥、丁汝昌、叶志超等高级淮军将领63人捐资5.5万多两白银。很快从江南找来能工巧匠,仿照他老家徽式祠堂样式修建而成。自光绪十四年五月至光绪十七年十月(公元1888年一1891年),历时3年有余,工程才得以告竣。据保定老人传说:当年修建祠堂时,轰动了省城,特别是保定府的建筑行业不服,但限于权势又无法将南方工匠撵走,后折衷办法是南北工匠比翼双飞,在施工中两派工匠各自争奇斗巧,力显其能。其结果是把这座大院建成了一座具有南北风韵的艺术载体,颇具观瞻性。
祠堂建成后,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活动。曾从京城请来戏曲名角在刚建成祭场内的戏楼上演戏数天,以表庆贺。一般淮系要人兴高采烈,自居功臣,热闹非凡。当时有曾国藩门人、莲池书院院长桐城吴汝纶为祠堂书对联云:“此乡仍侠窟遗风,万荡白虹马生角。何处访战场余事,一堆黄土豹留皮。”意味深长。
淮军公所不仅因其建筑本身的文物价值为人瞩目,这座“砖木的史书”中还承载着多重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直隶总督署书写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军公所见证的则是晚清的衰败、列强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凌、李鸿章在保做直隶总督及其统领淮军的兴亡盛衰。
淮军是李鸿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建的一支地主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发展起来,日益强盛,逐渐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为晚清政府支撑了近40年的局面,在对内对外战争、巩固近代国防、开展洋务运动、维护祖国统一、发展近代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其兴亡盛衰对于近代社会50年的历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的兴亡盛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淮军公所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