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商城遗址坐落于洛阳盆地东部,现河南省偃师市区以西。遗址南临洛河,北依邙山。城址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西距洛阳市约30公里;东距郑州商城约110公里。
1983年春季,为配合首阳山电厂选址,在此钻探发现该城并进行了试掘。是年秋季,开始对偃师商城进行有计划的勘探和发掘,对城址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1983年春夏对城址的勘探与试掘,确认了西、北、东三面城垣的位置、走向、长度及保存状况;发现北城垣中部的城门及由此向南的大道;城外的东南侧发现一水泊遗迹。在城内南部发现三处大型夯土建筑群。
1983年秋-1988年春:发现并发掘西二城门和东一城门,发掘西二城门内侧墓地,于西二城门南侧发现小城城垣,当时推断为登城的“马道”。确认Ⅰ号建筑群为宫城,发掘了四、五、六号夯土建筑基址(原编为五号宫殿上层、下层基址)。确认第Ⅱ、Ⅲ号建筑群均有宽约2米左右的围墙,实为两处自成单元的小城,小城内有排列整齐的夯土基址。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995年:新发现了环绕城垣的护城壕、南城垣和西一城门,发掘了西一城门及城门外的护城壕。南城垣的发现使偃师商城布局更为清晰。在城内中北部,发掘出一批中、小型房屋建筑及大量生活遗存,推断这里系当时的一般居住区。大面积发掘位于城内西南角的第Ⅱ号建筑群基址,推定为具有府库性质的遗迹。
1996年~2001年: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包括宫殿区西部的复查勘探,大城城垣东北隅和东城垣、壕的发掘,小城城垣的发掘,宫殿区数座夯土基址的发掘,宫殿区北部大灰沟(祭祀场)和池渠遗迹的发掘等项目。一系列的田野工作,为建立该城址的考古编年序列,探究城址以及宫殿区的布局、建筑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一步探究该城的性质,提供了丰富系统的资料。
2007~2008年,发现并发掘了大城西垣北段的西三城门,以及西一城门外跨越护城壕的水道与桥梁遗迹,确认了西垣中部的拐折现象。
偃师商城遗址是古代保留下来的一处未遭破坏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也是洛阳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之一。1983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该遗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偃师商城遗址位于今偃师市市区西部,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遗址10公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这一带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自发现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对其进行了20多次有计划的考古发掘,现已证实该城址平面大体为“菜刀形”,南北长1700多米、东西“刀身”宽1200多米,“刀把”处宽740米,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城墙遗址基本保存完整。城址内有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四周城墙均已发现,皆埋在今地表之下,残高一般在1.5至3米左右;已发现城门多座,城外有护城河;小城位于大城内西南部,其西城墙、南城墙与大城西城墙、南城墙重合;宫城位于小城中央偏南。
宫城的中南部为宫殿建筑遗址,大约占据了宫城的三分之二;大体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大概主要为宗庙建筑;西区为一座互相联通的三进院落组成的宫殿建筑群,它应是商王施政、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建筑,即所谓“朝”,朝堂后面的建筑则为“寝”。这种宫庙分离、前“朝”后“寝”的布局,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宫城的北半部为御苑,是商王休闲游乐的地方,御苑内有人工挖掘、并用自然石块砌成的大型池塘,系我国考古发现的早的引水造景工程。大城的中北部为普通居住区。
另外,偃师商城内的排水设施完备,排水沟、大渠、支渠一应俱全。在大城的北部,发现有制陶作坊、青铜器铸造作坊、小型平房和地穴式建筑,可见,当时的偃师商城应为“前朝后市”的布局结构。
偃师商城出土大量商代前期遗物,主要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铜器、玉器等,有相当多的器物是同时代、同类器物中的精品。
商朝的都城,已发现的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等几处,而偃师商城是目前发现的早期城址中年代早、规模甚大、保存好的一处。杜金鹏、王学荣先生曾在有关的文章中写道:“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们可以肯定,偃师商城是商汤灭夏之后创建于商初的都城”,“称其为西亳也无不可”,而确认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则被列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商城、商汤有关的汤陵,也称汤王冢,位于偃师商城东北,“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内邙山上蔺窑村北。原有冢,冢前有碑,冢西有祭殿,今均已无存。近些年,当地进行了修复。伊尹墓位于商城遗址西,今新寨村(曾名阿衡镇)附近。
根据偃师商城的城墙、城门、宫殿建筑基址发掘的地层来判断,其年代属于商代二里岗期,为早商城址。
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致,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偃师商城是商汤所都的西亳;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商初伊尹放逐太甲的桐宫,或者是早商时期商王的离宫。
偃师商城汤都西亳说认为偃师商城的时代属于商代二里岗期,即早商,同时依据文献有关汤都西亳的记载,认为偃师商城的位置与西亳的地望相符合。赞同此学说的学者还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偃师一带是夏王朝的腹心地区,商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巩固政权,为了镇抚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成汤将都城定在这里是有可能的。
偃师商城太甲桐宫说认为偃师商城为早商城址,但这座城不是成汤所都的西亳,而是伊尹放太甲的桐宫,这在古文献中同样可以找到佐证,支持这一学说的学者认为,偃师一带是夏王朝的中心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邑,成汤并没有在夏墟上建立都城,而是商人灭夏之后在这里建立的一座军事重镇,用来巩固商初的西部边防并镇压夏人的叛乱,因此可以称为商王朝的别都,但无文献记载来支撑这一学说。
偃师商城是目前夏商时期布局结构清楚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第一,为解决汤都亳的位置之争提供了新的证据。关于商汤都亳问题,汉以前的文献只说“汤居亳”但没有指出亳的地望。《汉书·地理志》河南偃师条下有班固自己注:“尸乡,殷汤所都”。《元和郡县志》:“偃师西亳,汤都也”。这就是所谓的汤都西亳说。另有南亳说、北亳说、长安杜亳说。这四说中以偃师尸乡西亳说出现早。关于西亳的具体位置也是考古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有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郑州商城遗址西亳说。偃师发现的城址比二里头遗址更具城的规模,又比郑州商城年代早,而且恰好有一条“尸乡”沟横穿城址,所以有人认为偃师商城是汤都西亳。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无论如何,偃师商城的发现都有助于解决汤都亳的问题。
第二,偃师商城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具有真正规模的城址,偃师商城仅残存面积就达到了200万平方米,而且偃师商城的形制成为历代遵循的都城规划形式。
第三,偃师商城的发现对于探索夏文化有推动作用,偃师商城的年代早于商代前期的二里冈文化,因此在年代上它更于夏,商是在灭夏之后建立起的奴隶制国家,《论语》:“殷因于夏礼”,由此可见夏王朝的许多传统可能被商继承,那么在考古学文化特征上,年代越接近于夏的商文化遗址与夏的关系越密切,由此推知,对偃师商城的研究可以缩短我们对夏文化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