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郏县老城南街中部东侧,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既是郏县的学宫,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郏县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之一,孔子后裔唐代时就迁到郏县,被称作“郏县派”。“郏县派”是山东曲阜孔府十大支派之一。五代后周时,孔姓族人在时任泽区令郭忠恕的支持下和“宁陵支派”、“鲁山支派”迁郏的宗亲联合,共同创建孔氏家庙,公元954年(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竣工。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官方文庙,奉旨倡导民众尊孔学儒。明清两代大修十次,建国后又多次维修。郏县文庙是一组颇具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在规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除了山东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以外,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的文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郏县文庙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中心庙区占地9000多平方米,可控制面积16万多平方米,保存建筑22栋71间。整体布局由东、中、西一主两次三条南北轴线贯穿,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东轴线南北依次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学署,以崇圣祠和节孝祠为主体建筑。西轴线有忠义祠、土地祠等建筑。三条轴线各自布局完整,但又相互依存,体现了曲阜孔庙和孔府两大建筑群既综合又取舍的建筑格局。 [2]
保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该建筑占地5万平方米,具有明显的特点: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建筑规制是取法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华而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图案。前檐四根木檐柱柱头鼓浮雕形象生动的虎首。柱身的通体柱面透雕滚龙云气,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虽然不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龙柱的时代早,但是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河南仅此一例,可谓清代木雕龙柱的佼佼者。
大成殿外檐斗拱、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这里彩画的色调、画技、风格和绘画内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殿式”彩画,又不同于流行于苏杭等地区的“苏式”彩画,而独具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鉴于彩画不易保存等原因,河南等中原地区此类原构彩画已经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文庙前的柏树行街,是创建文庙时设置的神道,长400米。神道北段住有孔姓守庙户,至今尚在。以柏树行街为主轴线,往北是文庙屏垣(即照壁)和玉带街透花围墙,屏垣以北仿皇宫之制,建有半圆形泮池,池上建石拱泮水桥,俗称状元桥。中轴线东侧为圣域门,西侧为贤关门。棂星门为牌坊式,是文庙正门,其后有戟门,戟门东侧是名宦祠和御碑院,名宦祠内奉有自汉代后曾在郏县任职、造福一方的19位县令,西侧是乡贤祠,祠内敬奉有郏县籍历代先贤。过戟门是祭拜庭院,有东西廊庑和耳房。主体建筑大成殿高15.5米,面阔19.7米,进深1.76米,庙制五间,为九脊歇山庑殿式建筑。室内艺术装饰华贵、富丽堂皇。殿内三梁起架,梁上彩绘采用中原民间手法,保存完好。殿前明柱8根,粗围1.85米,高4.6米。迎面4根檐柱,通体深浮雕腾龙,柱顶刻制獠牙虎面,俯视腾龙,龙虎相戏。柱础八面浮雕。中间二础于正面刻河图和洛书,其他分别刻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吉祥故事,雕刻精巧。所用斗拱采用了透雕手法,对斗、拱、昂、翘、枋、雀替等都作了艺术加工。檐下的斗拱昂翘,上层为五彩龙头,中下层为象首,其后点缀透雕云海波涛。斗拱下的额枋上绘有祥龙飞云。
郏县文庙的古建筑有以下独特之处:一、它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木、石雕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在全国各县级文庙中好。二、它的建筑规制是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经过综合和取舍后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三、它与正统孔子后裔密切相关,既是孔子家庙,又是官方文庙,受到了国家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评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