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位于登封嵩山南麓书院村,现在嵩阳书院内。嵩阳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通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达82吨,为河南现存最大、雕刻最好的石碑。碑趺用一块巨石雕成,四壁表面有线刻童子、卷草、宝相花和狮子等图案。又在束腰四面雕出十个壸门状像龛,正背面各三龛,侧面各两龛,龛内各雕神像一躯。碑身高3.82米、宽2.06米、厚1.04米。碑文由裴迥篆额,李林甫撰文,徐浩八分隶书,内容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书法刚柔适度,笔力遒劲,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儒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先后在此讲学。现存书院保持了明末清初建筑布局。嵩阳书院名气极大,但现存遗迹中,除了两株古柏,就是这座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碑巍峨,仰视之中,敬畏顿生。毕竟是唐碑,毕竟是立于室外的唐碑,震撼的感觉,远远胜于西安碑林。
只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之国保碑,被篡改为“嵩阳书院”。这么一变动,这项国保的主要元素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名称变了,从“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变成了“嵩阳书院”;类型变了,从“石窟寺及石刻类”变成了“古建筑类”;时代变了,从“唐”变成了“清”。尤其是最后一项,便宜占大了。当然,国保的主体变了,变得宽泛了许多,便宜再是占大了。
当地文保单位如此弄虚作假,自然已不是严谨与否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