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洞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万年前,织机洞周围就有古人类居住,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
1984年,荥阳市文物普查时发现动物化石和陶器残片。
1990年,织机洞遗址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
2006年5月,织机洞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机洞遗址的洞口高5米,深19.6米,宽12.9米。洞穴口宽12—15米,进深21米以上。织机洞遗址洞前有宽30—60米的季节性河床,洞口高出河床底部30米,洞下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的半月形河谷台地,高出水面6米 。洞内面积达3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共有文化堆积24层,用火痕迹17处。
织机洞遗址,洞穴呈石厦状,洞的东端有一个与山顶垂直相通的南北长16米、东西宽2—8米的裂隙;南侧有东西宽6米、高3米以上的溶洞口与南部裂隙相通。洞内具有大量的大角鹿、原始牛等动物化石和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还有较多的加工兽骨,在下层堆积层中有大量鬣狗粪化石。
织机洞遗址发掘出土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动物化石2000余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万余件。石器中有大量的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雕刻器、石锤等。动物化石有大角肿骨鹿、斑鹿、中华鬣狗、獾、鸵鸟、披毛犀、丁氏鼢鼠。还有数量较多的经过加工的兽骨和大量鬣狗粪化石。
织机洞洞穴遗址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物,是近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织机洞遗址的发掘对世界人类学争论的焦点—现代人的起源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同时在东亚旧石器文化考古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织机洞旧石器组合,其石制品诸特点都可从中国猿人石器中找到,可同归于北方主工业中,该组合也是已知(洞穴类型)北方主工业分布南、时代较早、石制品丰富的一个组合。织机洞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的中部,具有旧石器文化南北交流甚至于哺乳类的南、北迁徙的“驿站”作用,进一步研究会对旧石器文化交流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织机洞遗址属于织机洞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已对织机洞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整治,市民可前往参观。此外,他们已委托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织机洞遗址进行保护规划设计。
织机洞遗址既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也有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仰韶文化遗存。
织机洞遗址具有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大型石器风格向小石片石器风格转变的特点,在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同阶段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