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寨遗址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8月份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文物点调查复核时新发现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古城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当时对其进行了试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为1—5米,保存有夯土城墙,为两周时期。
2004年底至2005年初,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古调查及钻探,确认遗址范围为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逾50万平方米,南水北调干渠占压10万平方米。现存的娘娘寨遗址西南角被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压。同时,经钻探发现该城址外有一宽近50米的护城河,该护城河深处达8米,加上城址土台高度可达12米,绕城址一周。娘娘寨遗址是一个有重大考古价值的古城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因其文化层堆积较厚,南水北调干渠占压面积较大,文化内涵重要,被列入南水北调干渠先期发掘的文物点之一,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对其进行发掘。
遗址北索河环绕而过,隔河与前袁垌、寨河而望,传说为北朝时候的一个村寨。现遗址中心尚保留有一高出周围3米的土台地,近代曾利用为寨,寨平面呈方形,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39米,周长约980米。寨墙基本上保存较好,尤其是其东寨墙,绝大部分高出地面3—5米,其它三面墙体现存高度一般在1—2米之间,厚约2—3米之间。部分墙体经过夯打,夯层明显。在夯层中见到有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断面暴露有灰坑、墓葬。
寨内地面高出墙外地面数米,可分为三部分。寨内中北部,有一长方形高台,高出周围约半米,是寨内高部分,似是寨内主建筑的基址,为第一台阶。寨子东南角有一处地势较洼处,低于寨内地面约1.5米,和寨子的东门相连,似为寨子的出口,为第三台阶,介于二者之间的为第二台阶。
河南荥阳娘娘寨两周城址,经过多年发掘,特别是2008年的工作,已基本弄清楚了其范围、兴建过程和功能分区。根据对内、外城墙和大型建筑基址内解剖呈现的地层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遗物,已判明内城始建于西周晚期,外城始建于春秋,至战国均有增筑修补,是一处两周时期重要城邑。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有可能与西周晚期郑国东迁首居之处有关,是研究西周晚期郑国及郑与虢、桧等国关系材料的新发现。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