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子古城址,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三岔河镇境内。距松原市区100公里,距扶余县城1公里。是辽代至金代时期的古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城墙高5至6米,四周有护城河。古城城墙依稀可见,残垣保存完好。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座落在一块略高于四周的台地上,平面呈矩形,东西宽,南北窄,方向350°,城墙周长1922米。古城破坏严重,东墙已荡然无存,仅有隐隐可见的漫坡及墙基特有的土质土色,尚可显示原墙址的所在。西墙残缺不全,高低不平,可见人为破坏痕迹,残高高处为1.5米。南墙也被平毁,在墙基上开有一条水渠。仅北墙保存较好,基宽13.5米,上宽2.6米,横载面呈梯形,残高2.25米。北墙的西部,尚存一马面,城的西北角,有角楼残迹。在南墙的中部,有一明显的缺口,应是城门址。环城有一条护城河,现已淤平,上宽16米。
城内由于破坏严重,已无法窥见古城原有布局,仅在城内偏南及北部分别见一条灰土带和一道土岗。南侧灰土带宽约13米,长约300米,北部土岗宽约3米。灰土带和土岗上遍布残砖碎瓦,陶瓷残片,是当年的建筑址。城东北隅已被民房覆盖。
城内遗物十分丰富。以酱釉、黄白釉、白釉瓷片,硬质灰陶片、灰色方砖、布纹瓦、铜钱为多。1958年曾出土铜钱20公斤。1981年出土一面连珠纹奏乐镜(1982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征集)。1981年,省文物工作队征集一方铜印,此印1970年6月出土于古城附近。印面为长方形,边长5.3厘米,通高3.95厘米,印纽及印脊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证明该印使用时间较长。印纹为“利涉县印”4字,阳刻九叠篆字,印纽左为“内府监造”右为“正隆二年正月”。此外城内还出土过石臼、础石、小磨、铁锅、铁箭头等物。
城内出土的铜钱有唐开元钱,北宋崇宁、大观、太平,南宋建炎、绍兴,金代正隆、大定通宝等铜钱。由城内出土遗物及铜钱年号看,此城为辽代建筑,金代沿用。
《吉林通志》卷十一,沿革志宁江州条认为,石头城子即辽代宁江州。这是古城所属时代及为何级行政治所的早记述。此后,史家多采此说。《东北历代疆域史》一书也以“宁江州当在拉林河以西,第二松花江之东”为据,认定“石头城子古城址当是辽代宁江州旧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的学者以该城规模不符合辽代州一级的建制及与阿骨打自得胜陀出发攻打宁江州的方向的记载不符等为由,对该城为辽代宁江州的说法予以否认,此城究为辽代何城,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据古城附近出土的铜印判断,此城应为金代的利涉县。
196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