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南岳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湖南衡阳县岣嵝峰(岣嵝峰属南岳衡山七十二之一)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被称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 。
禹王碑是我国较古老的名刻,为大禹治水功德碑。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三大瑰宝。
禹王碑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传说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劳。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碑位于祝融峰右侧,右有紫盖峰,左有云密峰,两峰之间有一陇,上有隐真寺、隐真坪,下有云峰寺(文革被毁)、禹王桥、禹溪。
禹王碑,最早发现于衡阳县岣嵝峰,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峰顶之上有禹王泉,泉水从未间断,自龙头石雕口中流至禹王井。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禹王碑(根据史料记载)是中国较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
关于禹王碑的记载,见于唐代韩愈、刘禹锡诗作,但二人并未实地考察过。亲见亲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时的何致。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衡山,遇樵夫导引至藏碑处,始摹碑文,何致刻碑于岳麓山峰。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镒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碑文主要记述大禹治水之功绩。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武昌黄鹤楼等处,均以此碑为蓝本翻刻。
禹王碑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为一处极富传奇色彩的摩崖石刻。据考证:禹王碑,俗称夏碑、神禹碑、禹碑。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在衡山岣嵝峰摹得碑文,刻碑于岳麓山东石壁。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镒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禹王碑占地面积30平方米,由禹王碑刻、欧阳正焕碑刻、陈新亚碑刻、张之才碑刻等组成。
禹王碑刻依山就势,利用自然山体的花岗岩岩石,稍加人工磨整,然后摹刻。碑文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直书9行,每行9字,共77字,每字直径约16厘米,未有寸楷书“右帝禹制”。禹王碑字体苍古难辨,类似蝌蚪文或鸟篆。历代文人曾潜心研究,明代杨慎等有释文多种。大意为歌颂禹承舜帝令,常年奔波泰衡华岳,疏浚大川河流,三过家门而不入,忘我治洪的功绩。
碑北侧5米处,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所书“大观”落款“正焕”四字。南侧石壁有古石刻两通,均为竖刻书,字迹隐约可辨,其一为宋代张之才题刻的“乐舞增光”。题头“大宋嘉定神禹碑刻”、落款“宋张之才钎刻”;其二为明嘉靖七年湖广提学刘汝楠《读神禹碑歌》的石刻,共15列。1935年,湖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周翰建石亭围护,并在禹王碑石上阴刻“禹王”二字横额,落款为“中华民国廿四年十月重建碑亭周翰勒石”。石亭为片石依碑立四柱,莲花藻井,球状宝鼎。
禹王碑于1993年4月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和考证古文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7年6月20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邀集专家到实地对衡阳市衡山县禹王碑遗址巨石进行鉴定,专家们对巨石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长达4小时考证。最后一致认定:禹碑遗址在此无疑。
2007年7月12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带领文物专家确认,巨石从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七组的神秘巨石是禹王碑母本。
2013年12月24日,衡阳市衡山县组织召开禹王碑遗址公园保护规划会议,衡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姚宇旺,县旅游局、水利局、文化局、福田铺乡、文物局、党史办等单位负责人出席。